黄蛉,2009年以甲骨文写作成为当年“最牛高考(微博)作文”的缔造者,被誉为“古文字达人”。凭借这一特长,他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在两年内实现了从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得以在川大接受一对一的教学。这个颇符合特长生身份的传奇经历,日前却戛然而止,其导师何崝教授指其“浮夸,靠不住”,“在甲骨文方面也没有多大造诣”,放弃对他的培养。
荣誉等身,年少轻狂,黄蛉不免有心浮气躁的一面,虽然这一面甚至让导师“不可容忍”,但也不是这一事件的关键点。关键在于,两年前的“古文字达人”,何以变成了现在的“就不是这块料”;两年前的特长生宠儿,如何又沦落到了如今的导师弃儿?如此大的反差,着实让人错愕。
一定意义上,发生在黄蛉身上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当前被热捧的“特长生”困局。一方面,破格录取特长生,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但是,如何界定特长生,或者说由谁去评价特长生具备破格录取资格,又如何去评价,在黄蛉身上并没有体现。另一方面,之于被破格录取的特长生,到底应该怎样因材施教进行特殊培养,我们仿佛还处于迷惘阶段。
作为偏才的特长生,难免在某一个方面会存在软肋,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出类拔萃。正因为如此,对特长生的培养就不可能沿袭传统方式,对其特长的方面如何挖掘,对其软肋的方面如何弥补甚或宽容,都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黄蛉身上,破格的惊喜发生了,否定的沉重也发生了,乃至于在两年中他还没有被校方设计出一套确切的培养方案。
由此可以看到,我们之于特长生,态度上的喜欢要远胜于行动上的周密,甚至可以说面对特长生的问题时,束手无策。如何发现特长生,如何培养拥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是黄蛉留给教育的思考课题,也是黄蛉向当前“叶公好龙”式特长生破格录取,敲响的警钟。 ☆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