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 莽 本报记者 邹维荣 特约记者 赵 鹏
随着边海防部队装备建设的发展,一批新型轮式装甲装备陆续列装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边防部队驻地气候条件恶劣、单车执行任务多、后方保障困难,如何才能使新装备发挥最大效能?
10月下旬,记者来到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演练场,目睹了该团依托新型维修保障体系组织边防装甲装备综合保障演练的精彩场景。
某边境口岸突遭“恐怖分子”袭击,附近执勤点受到武装袭扰,某边防装甲分队接到命令后实施反击作战。开进途中,一辆装甲战车突然“趴窝”。
“我是×车,经检查,我车右前轮减震器折断,预计4分钟后修复,请指示。”
“迅速修复,随后跟进。”连长胡卫平下达命令。只见该车乘员迅速下车,利用随车携行的多功能维修设备熟练地更换右前轮减震器,战车继续开进。
在演练现场,内蒙古军区装备部部长周力向记者介绍,上级为每台装备配发了常耗器材、智能抢修设备,组织所有乘员进行一专多能维修保障训练,确保装备出现故障后能迅速自修自救。
据北京军区装备部军械装甲部部长张松友介绍,北京军区装备部有关部门针对边防部队装甲装备保障一线弱、二线空、三线远的实际,在狠抓边防部队单装自我保障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沿边防横向划区域建立维修保障支撑点,纵向建立战役战术维修保障支撑线,构建起科学高效的保障体系。
自去年以来,北京军区和内蒙古军区两级围绕这一目标,狠抓设备、场所集约配套,强化信息手段建设,形成了信息主导、系统集成的保障体系建设格局。同时,他们还在某边防团建成数字化装备维修中心,提高装甲装备快速检测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编辑:SN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