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大道隧道假军车撞死人惨剧,已经过了4天,羊城晚报不断接到广大读者及死者家属对案情中诸多疑点的追问,特别是肇事者信息、假军车从何而来、肇事司机会不会被顶包等。
从舆情反应看,这不是一起普通交通事故。4名修路工的惨死及其家属的悲情,激起公众的同情和对肇事者的公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平息;况且长期以来,假军车作恶多端,早在民众心中积累了巨大的不满,人们希望通过处理此一恶性事件从而全面遏止这一丑恶现象。
因而,当警察在事发当天快速宣布肇事车为假军车的消息,根本无法满足民众的知情欲望。那份不足400字的新闻通稿,或许警方已经做出相当多的核实工夫,但在民众看来,依然缺乏说服力,他们不单是要知道“假军牌”的结论,更想知道支撑这一结论的依据何在,核实经过怎么的程序,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心中才释然。
公众的追问并非无理取闹,也并非完全情绪化的表达,而是基于一些不愉快经验感受之后的一种正常反应。屡见不鲜的交通肇事案被“摆平”,“行车不受约束”的特权车呼啸而过一爽到底,都在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威胁着公众的安全。于是,对于肇事车的真实背景,公众总抱有种种质疑。负有执法职责的交警,理应回应公众的这种合理要求。
警方称,事故还在调查中,暂时不能透露相关情况,但承诺在事发7天之内给出事故调查报告。应该说,警方的回应是符合法度的。作为一般交通肇事事件这么回应一点问题都没有,但面对着这么一件公众特别关注的事件,警方是不是应该积极一些回应质疑呢?
总之,警方一日未公布细节,未回应公众的知情诉求,传言流言甚至谣言,就一日不会停止,各种质疑、怀疑和猜疑之声也无法消弭,公共部门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冲击。在此情形之下,警方不一定要用尽7天的法定期限,也不一定要等到调查结束才宣布结果,若能调查到哪一步就公布到哪一步,使事情的进展始终处于公开透明之中,则可以消众疑而息众虑。(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