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研究院报告称,北京等十大城市10月的成交均价创造今年3月以来的新低,而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成交量更是较去年同期“腰斩”。在经历了最为惨淡的“金九银十”之后,万科、中海、绿地等龙头房企随后纷纷降价。然而,降价是否意味着开发商的资金链已经出现紧张?价格的下降是否就能换来理想中的量?开发商是否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对上海、杭州、珠海等地的开发商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
日前,被记者追问“是否申请破产了?”的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无奈地通过绿城集团的官网,罕见地发表了一篇长达1400余字的文章予以回应。在明确表示“绿城一切尚好”的同时,宋卫平不得不感叹道,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恶劣。
“市场若一直处于如此萧条状态,停留于谷底,恐怕一些企业真就会走上绝路。销售不畅,加上信贷紧缩,一个最符合逻辑的推断就是企业过不了年关。”他感慨道,“眼下房地产业的普遍情况是:量价齐跌,市场萎缩,各地库存大量积压,中小房地产商岌岌可危。照此情况,再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的很多房地产商恐怕就真的要面临倒闭状态。”
他预言,如果真到了市场持续萧条时,有的企业或许申请倒闭,有的则是开发商跑路,更有甚者,怕有更多的悲剧要发生。
为保资金链少拿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采访多位房地产业内人士,了解开发商在经历了惨淡的“金九银十”之后,是否到了大面积“死亡”的时候。得到的回应是,目前确实有一些企业已经不容乐观,不仅宋卫平所说的“开发商跑路”现象已有发生,即使那些表面上看起来资金还安全的楼盘,目前也有因为滞销而大面积空置的危险。
同策咨询机构提供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一份房地产企业净负债率排名显示,即使被传言“申请破产”的绿城集团,今年上半年的净资产负债率也只有87.71%,而资产负债率第十名的中润投资的资产负债率则是81.18%。
根据上述数据,上海同策咨询机构研究总监张宏伟得出结论:“只要开发商暂缓拿地,积极销售,企业过年关应该没问题。”这一观点也被克而瑞信息系统的有关分析所支持。该机构以万科、金地等公司的存货销售情况作为样本对行业进行了分析,从存货结构来看,存货总规模上升,但现房存货压力不升反降。统计显示,三家企业存货中储备土地达648.02亿元,较去年同期710.87亿元略微下降,占总存货的比重为25%,较去年同期的37%下降显著。存货量主要集中在在建待售项目上。
事实上,这样的观点也同样出现在中原地产等机构最新研究报告中。该机构认为,以标杆房企目前的资金状态,普遍能撑到2012年年中而保持资金链不出现全面断裂。
三成房企年关难过
但上述研究的结论,仅根据各房企上半年的销售情况得出,并没有充分反映9、10月份市场连续萧条后的成交情况。与此同时,这些数据仅仅只是反映上市大型地产企业,对中小地产商目前的生存情况却并未触及。
以上海为例,21世纪不动产统计显示,全市前9月首次开盘的120个项目中零成交的项目约有14个、去库存化率低于1%~10%的约12个、低于10%~30%的约26个,三者合计占总数的43.3%。上海和杭州等地的商品住宅库存量甚至已经超过了2008年。中国某研究院的统计显示,10月份,全国有58个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均价较9月下跌。
正在武汉出差的中原地产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刘渊说,他在武汉已经听到了有开发商跑路的事件。同时,也看到有的楼盘目前已竣工,但200套商品住宅中实际仅销售4套的。
据易居中国上海房屋销售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孙华良介绍,目前难过年关的房地产企业绝不只是个别。根据他的估计,至少有三成的房企目前处境困难。这些开发商目前或许还暂时不会倒闭,但却极有可能通过换、卖股权的方式,断臂求生。
此前,万科、中海、绿地等多家地产公司纷纷在全国范围内降价销售,中海和绿地的部分项目降价幅度甚至达到30%,而不降价的绿城也于近期通过卖股权“谋生”。
绿城10月公司通讯显示,9月15日,绿城集团的附属公司——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向天津安城创景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协议转让了温州绿城发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5%的股权,转让价格为人民币3000万元。
虽然目前开始陷入困境的开发商正在增多,但国家调控的决心却未改变。孙华良预测,宋卫平所希望的“政府可以把握大局,站在更高远的立场上为整个房地产行业谋生路”要在开发商们出现更大规模降价潮之后才会实现,预计后市将下调房价的企业不会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