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两年多了。从作业减量增效到延长课后服务,再到压减校外培训、落实中考方案……“双减”成果一步步从量变到质变。
作业管理从“大减法”到“小加法”
“双减”第一减就是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双减”对作业的要求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量、减少作业难度,反倒是要提高它的精准度,赋予作业更多的要求,真正实现减量、提质、增效,学校教师要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和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分层次作业。
为此,从“大减法”到“小加法”,市教委在对作业的总量和时长做减法的同时,在强化作业设计和提升作业质量上持续做加法。如语言类的语文、外语学科,对背诵、默写和作文可以进行长周期安排;像理科类的作业,要控制数量,避免简单的重复;综合类学科可以设计一些实践类、体验类、探究类的作业。
顺义区杨镇第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马萌孺围绕主题《爱在家人间》,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们思考“爱的碰撞”等问题
在这样的制度落实中,市教委提出作业必须全批全改并及时反馈,发挥其主动诊断的功能。作业形式的丰富,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感受也有很大差异。例如,文汇中学设计的语文实践作业“播种春天”,要求学生结合春游踏青,亲手种花养花,将对生命的感悟运用到对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练习中。
课后服务从全覆盖到满足个性需求
北京市坚决落实“双减”前半篇文章中的一系列工作要求,做到课后服务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在所有工作日对所有有意愿的学生实现“三个全覆盖”,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率先全面回归校园。从多方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优化了课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将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例如一年级新生活动侧重适应和融入,小学低年龄段侧重兴趣启蒙、综合实践,小学中高段侧重特长培养如英语社团、艺术表演还有体育运动队等。
其次,针对学科的需求,学校可以提供和三点半之前不同的供给,如语文课不再是按进度讲,有古文辅导、现代文阅读、小作文指导等,学生可根据需求选择。例如首师大顺义附小专门打破班级界限,在课后三点半这个时间段分层走班,每4个班分成1组开展大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
首师大顺义附小教育集团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课业辅导
即使到了初三,学科类辅导也可以多元组合,学校可以在同一学段内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后服务内容。各个学校的社团和融合课的开发逐渐增多,如语言类教学、表演类教学等,在城区和郊区依托不同的资源优势,也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艺术劳动阅读等。门头沟区学校课后服务的体育课和非遗传承结合在一起,将太平鼓和耍龙舞狮相结合,这样的课实际上是美育、体育和传统文化包括思政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课程。
一线教师从亟待释压到回归教学
“双减”工作推进以来,一线教师和校长迅速进入到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挑战中,为政策落地以及家长和孩子的安抚和引导做了大量工作,工作负担在加重,时间也在加长。教师较为辛苦,也给学校带来巨大挑战。
为此,市教委开展了减轻教师负担的专项治理。2021年,市教委就在各区建立教师减负台账,把评比考核事项、检查督查事项等减少了50%以上;近两年,又指导各区教委重点围绕社会事务和检查负担两方面开展自查和压减,进一步压减近50余项,给教师减少不必要的非教育教学负担。积极探索教师的弹性工作制,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学校治理方式。在具体工作中,部分学校还根据教师的家庭情况有机调整,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缓解。
昌平区天通苑学校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授课教师吴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让教育回归育人发挥“指挥棒”“风向标”作用
近日,市教委公布《北京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对标新一轮中考改革方案,按照“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总体思路,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充分发挥考试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让教育回归育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对于“双减”而言,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大。此次改革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成考试、考查和考核三类,以减轻学生中考压力。这引发了部分家长的担忧:一些非考试类科目如化学在初中是考查科目,以等级呈现,不计分,但到了高中就变成计分考试科目,还是较为重要的高考选考科目,如何保障非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以及初高中的衔接?对此,李奕表示,这其实也是此次考试评价改革真正的核心点。
此次改革有6科考试方式发生改变,除化学、地理、生物和历史这4科改为等级考外,还有道德与法治改为开卷,体育考试向前延伸并适度增加分数。这些都是在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例如,初中化学初三才开课,在初中各科目中课时最少,以往学生在有限的初三化学学习中要快速记忆知识,但化学这个学科实际上是基于实验的一个自然学科,和物理一样,学生未来要想和高中化学衔接好,仅靠记背化学反应式和现象是不够的,要真正有化学学习兴趣,掌握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基于实验探究,能够找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化学学习的思维逻辑等。
中考改革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不计分就是不重视。今年10月和11月首先在全市推动的质量月活动,就是面向4科考试方式有转变的学科开展的。市教委不仅要求相关课时开足开齐,更看重老师的教学重点、孩子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不是做到了有效调整。考试的指挥棒做了调整,“束缚”做了调整,教师可以拿出更多时间从容地让孩子动手实验,让其真正感受化学的魅力。
新桥路中学安淑娥老师在生物课上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与此同时,此次改革建立制度保障,将诸如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纳入考试,并在实验教学的检测中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在初三短暂的教学时间里,把真正有这方面爱好和特长的孩子培育起来。体育学科更是如此,市教委下大力气、下大决心把体育的要求向前延伸,时间增长但标准下调了,以此引导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
引导校外培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同盟军”
在北京“双减”的前半篇文章中,本市坚决而明确地压减培训机构比例,并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回归课堂,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补习需求仍然存在。事实上,这和整个“双减”目标并不矛盾。通过开展课后三点半服务、引导培训机构改革等举措,市教委在满足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以及多样化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非一味简单地压减,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业有机转型,引导转型升级后的培训机构成为全社会服务孩子健康成长的“同盟军”,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贡献各自的蓬勃力量。
大兴区“双减”专班与清源街道成立专项检查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检查
“双减”政策实施之初,北京就研究提出了一个基本策略,即“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三年来,本市完成了学科类培训的盈利转非营利和备案改审批的转化,同时也建立了行业归口加行为管理的北京治理模式,促进校外培训行业有序规范和健康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集团化、手拉手优质教育资源再扩大
近年来,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市教委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覆盖率,目前全市范围已达75%,学区制管理已经覆盖90%的中小学。至今,本市城乡手拉手学校已有300余对,实现了对全市乡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全覆盖。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教育集团成立
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双师课堂、智慧学伴等,让每一个城里和郊区的孩子都能够见到更多老师和同伴,以此来扩大其资源观和环境观,使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体学校中,也不再局限于区域中,而是能够把触角延伸出去,在底层上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
按需定岗、按岗定人教师轮岗再优化
截至2023年秋季学期,全市交流轮岗教师共4.2万余名,占符合条件教师的79%,其中全职交流轮岗占比66%,骨干教师占比39%。自2021年起,交流轮岗比例逐年扩大,常态化交流轮岗机制基本形成,“以三年为周期应交流尽交流”的目标基本实现。
延庆区第二小学英语教师刘晓婧轮岗到区西二道河中心小学,通过利用信息数字化资源和学习类APP,为学生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交流轮岗有多种模式,既有跨区的城乡教育联盟之间的流动,也有区域内山区、川区、城乡之间的流动,还有学区和集团内部按需跨年级、跨校区的流动。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市教委更加关注流入校的实际需求,强调流出校教师的优质服务属性,关注轮岗后的服务效果,着力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逐渐形成保障和激励机制,设置专项奖励经费和对教师业务成长的肯定记录,以此不断优化和逐步促进教师轮岗制度的完善,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美育为要、劳育为本五育并举再打通
目前,在本市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体现得较为充分。为此,市教委在进一步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质量方面多发力、再提升。
“单纯靠音乐课和美术课来传递美育的时间过于有限,因此,在课外活动三点半之前、之后以及课堂教学之间,学校要努力促进美育理念的整体融合,让人人都成为美育的缔造者和传递者。”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学校要学会融合课程和在校学生活动,让原有学科课程承载起五育并举的共享目标。
在美育教育上,要坚持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推进,在思政课教育中、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渗透美育的熏陶。大中小幼不同年龄阶段,针对一个事物的美的体验和传递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法,通过纵向打通和结构化设计来实现对美好事物的鉴别。
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心小学,将民族文化特色融入教育教学中,以剪纸为突破口,让艺术走进学生们的生活
在劳动教育方面,不能仅仅依靠劳动课或者学农劳动。为此,市教委从三个方向持续发力:一是在中小学开设劳动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意识;二是将中小学劳动实践活动经费纳入生均经费予以保障,同时为学生提供2700多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形成学工、学农类的社会大课堂,目前本市此类基地共有72家;三是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参加劳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学课、语文课、外语课以及其他校内活动都可以构建成为对劳动素养的整体培养和评价维度,这也是将劳育为本的教育融入五育并举的全体系全方位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