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是个大蛋糕,大家都想参与进来。市场竞争多一个竞争对手和少一个竞争对手影响不是特别大。中国乒乓球打得好,是因为中国打乒乓球的人多了。”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采访时表示。
2020年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是极具挑战的一年,也是行业变革中的关键一年。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全球汽车行业按下“暂停键”。下半年,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和政策推动,中国汽车市场逐步复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中恢复最快的市场之一。全年汽车销售达2531万辆,同比略微下降1.9%。
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告别生死线、特斯拉在华建厂开始交付,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闯入这一行业,传统汽车公司尝试推出高端电动车的全新品牌——市场被搅动起来。
2020年,奇瑞实现73万辆总销量,同比略微下降。不过在出口方面,2020年奇瑞实现出口11.4万辆,连续18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在疫情中逆势上涨18.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在尹同跃代表看来,中国汽车行业的恢复及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付,“企业减税降费2.5万亿,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帮助非常大”。
面向未来,尹同跃代表表示奇瑞要变成“双T”的企业。一要学习丰田(Toyota),把汽车做好。二要学习特斯拉(Tesla),拥抱未来。“汽车以后是物理世界+虚拟世界的结合体,变化太大了,我们现在必须要迎接这件事情的到来,挑战我们的极限。”尹同跃代表说。
今年两会,尹同跃代表带来了九项议案建议,涉及车载芯片、中国品牌企业出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等问题。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尹同跃代表还就科技公司进入汽车行业、造车新势力的发展、特斯拉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看待吉利和百度成立合资公司?奇瑞尹同跃回应
以下为尹同跃代表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的对话内容(有删减):
自主品牌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中国企业家》: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哪些内容你感触最深?
尹同跃:去年有百年不遇的疫情,安徽又有百年不遇的大水,在这种情况下,GDP还实现了2.3%的增长,非常了不起。同时,给企业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帮助非常大。另外,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总理对汽车也非常关注,我们在这方面还是要加大自身的发展。
《中国企业家》:报告中提到要稳步促进汽车消费,在这方面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尹同跃:奇瑞金融公司对终端消费、对经销商、对用户的金融支持都非常大。汽车金融公司都是类金融,不是银行,前两年有一些城商行出现问题,对类金融也管控收紧。我这次呼吁不要一刀切,具体企业要具体分析。
更重要的是,要把国内市场做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且恢复得最快,增长得最多。同时,汽车出口量开始增加。希望国家重视中国汽车出口问题,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关税自贸区谈判时,把汽车作为重要的品类纳入进去。因为其他国家之间一旦签订自贸区协议关税协议以后,我们跟别人就不是同一起跑线,马上就不行了。
在疫情期间,奇瑞国际市场开拓人员大量在海外,我们也希望中国外交部的使馆人员能对他们有更多关怀。
在国际物流方面,有时运不出去,“一箱难求”,希望能提高物流水平,最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政府采购方面,现在通行的政府采购用车标准是双18,而且指定要求是轿车。自主品牌做大尺寸轿车的比较少,多是SUV。SUV和轿车在价格上处在一个水平,就是造型不一样,只要控制住排量、控制住价格,没有必要限制是轿车还是SUV。
《中国企业家》:通常自主品牌不太关注政府采购,你这个议案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尹同跃:地方政府都喜欢用地方品牌的车,但我们所在的地方政府买其他品牌车,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大尺寸的轿车,政府限制不能坐SUV。政府限制主要怕高消费,没有必要限制车的类型。
《中国企业家》:你也提到出口,过去一年中国车企出口时遇到了哪些新的挑战?
尹同跃:中国自主品牌出口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车企都在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出口的比重足够大才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过去奇瑞出口哥伦比亚的情况很好,后来哥伦比亚和日本、韩国达成贸易协定以后,关税没了,我们还有35%的关税。类似情况还很多。
《中国企业家》:去年国内汽车出口呈下降态势,奇瑞全年出口汽车11.4万辆,同比增长18.7%。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是什么?
尹同跃:去年国外很多4S店疫情严重时也不允许开门开业,疫情好转才能开业,奇瑞的海外工作人员抓住每一个窗口期。另外,在销售上进行创新,网上销售,送车到家。最重要的还是产品竞争力起来了。今年1、2月份奇瑞出口量都是100%以上增长,但还受到物流和芯片的影响,不然增长率会更高。
《中国企业家》:芯片短缺问题对奇瑞造成了多大影响?
尹同跃:1月份市场实销9.7万辆,我们只生产了7.8万辆,影响了接近2万辆,而且影响的都是附加值高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中国企业家》:你预计这个问题还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会缓解甚至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