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抗生素比例居高不小,背后却是难以根治的“以药养医”矛盾,而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工作会议上”,卫生部一位负责人透露,“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于近日出台。
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率不高于30%。但来自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我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达68.9%。
“从不久前卫生部在各地的督查中已经可以看到改善,”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永红告诉记者,“但这个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还是要进行制度的改革。”
滥用抗生素之患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即是“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就在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再度发出警告:警惕无抗生素可用时代。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再度引发关注,主要源于近年“超级细菌”的出现。所谓超级细菌,即是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造成细菌耐药性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大量不合理地使用。
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37.0%的病人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平均100个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
在抗生素大量使用的过程中,不合理使用的状况亦大量存在。据本报记者了解,我国的抗生素使用品种多,其中甚至包括国际上被反复警示甚至取消的药物;而且抗生素使用结构不合理,存在求新、求贵、求广的状况。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杨莉曾选取北京、山东、湖北、宁夏、四川等五个省市的5所三级医院和5所二级医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达到了58.6%。而且越是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使用的状况越严重。
与此同时,在抗生素大量使用和旺盛需求的情况下,有关的审批、生产也保持了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月9日发布的《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显示,批准数量占前10位的品种中,抗生素类占了6席,反映近几年药品生产企业仍然对抗生素品种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在全部化学药品的注册比例当中,从2008年到2010年,抗感染类药物连续三年呈现了上涨的趋势。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28.8%。
破解“以药养医”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表示,治理抗生素滥用问题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组织发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医疗机构主要领导依然存在认识不足、等待观望情绪;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行为改变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工作措施还要进一步细化落实等等。
与此同时,卫生部酝酿起草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号称是“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治理办法。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近日透露,该管理办法即将于近日出台。
“运动式的整治活动肯定只能管一时,重点还是建立长效机制。”肖永红指出,该管理办法在诸多方面做了很大的突破,包括抗生素遴选和评估制度、医师和药师培训、考核等等,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事实上,长期以来,包括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会和协会在内的机构都在调控抗生素的使用问题。自2003年以来,仅卫生部下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就已经达到12个,其中还并不包括临床路径和疾病的诊疗指南。
但我国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改善。尽管从外围约束抗生素的使用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激励。
“以药养医”被广泛认为是产生滥用抗生素问题的制度根源。
在公立医院的经费当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不高。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财政拨款仅占市属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总额的10%左右。
“这样就使得这些医院不得不需要去变成一个商业化的机构,通过提供服务来收取它的经费,使它自己能够生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由于我国价格体系的扭曲,医疗机构的这种经费主要是来自药品和诊疗。
在这种情况下,大处方和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问题,成为导致我国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因素。而抗生素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杨莉就在抽样调查中发现,在住院时间接近的情况下,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费用远远高于合理使用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