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从第一季的18个项目,《机智过人》凭借场上人机交互实验,嘉宾幽默严谨的评价被大众熟知和喜爱,到第二季已经有30多个项目参加录制。技术与综艺的碰撞,似乎降低了技术应有的枯乏,相反却迎来一丝别有风趣的可赏性。而这种可赏性,并非源于综艺所带来的娱乐效果,也夹含着人们对于未来憧憬的心态。
从AIphago到大数据、计算机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名词,似乎在近几年中停滞不前。这其中或许会有技术的积累过程,当然也有因此而涌现的技术型公司。虽然从人才需求来看一将难求,但因为用户的需求痛点,不断地出现一个个解决方案以及产品形态。从语音识别到人脸识别、智动驾驶、金融以及军工,有BAT,也有Google、IBM的涉及,当然不乏一些想要成为黑马的创业公司。
可是事实上在2018年3月份的某项权威调查中,估值5到10十亿美元的高成长企业,仅有15家。但是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2012年开始迅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到1011家。
民生痛点激发行业潜能
AI项目的不断推出,除了巨头企业的牵线,也有政策方针的引领。而风口作用于企业的角度,是为了解决用户的痛点。无法成功的解决痛点,事实上并非是项目的不合格之处,可能需要技术人员的调试。作为一档原创科技节目,《机智过人》所邀嘉宾代表的是用户,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团队调试的身影。毕竟,人工智能团队的初心,是去想要解决用户的痛楚,而嘉宾的职责是从中选出具备代表的项目。因此,“机智过人”或“技不如人”的判断往往代表着用户的出发点。
在2018年7月25日下午的《机智过人》第二季发布会中,撒贝宁与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博士徐发树以及技术检验患者林寒进行了互动。从用户需求来看,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解决了脊髓损伤患者的痛点,其中占比最大的人群是在14-47周岁间的青壮年群体。
目前国内的康复训练器械功能单一,以固定式为主。但医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一般采用小型动力系统,运用安全可靠的柔性控制来实现外骨骼机器人稳定的步态,将康复效果最大化。面向此领域的国外公司有以色列Rewalk、美国EKSO、日本Cyberdyne、新西兰Rex Bionics等,国内的创业公司主要有尖叫科技、大艾机器人等。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蕴含巨大市场机会。国内技术公司,先后正式对外发布产品。“通过人工智能的计算以及外部的结构、材料、力学,相关的一些学科的相互结合,成功帮助一个脊髓损伤的患者站了起来。”撒贝宁说。
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机会,带来了一波浪潮,但是能够真正作用于患者,才是真正的解决用户痛点的项目。而《机智过人》正是凭借着人与机器的交互,以及嘉宾的质疑,来“检验”项目的价值所在之处。
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2016年有三只“狗”(AlphaGo、Pokémon Go、Amazon Go & Echo),让大家惊异于新科技的能力,以及其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潜力。其中两只“狗”跟AI技术的突破息息相关,牵涉到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技术。人工智能这几年不仅为每一个产业带来变革,甚至也成为许多国家订定新世代竞争发展的最重要议题。
在《机智过人》节目中的技术项目,在逐一应用于商业。而在第二季里的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的运用,可以让蝴蝶的翅膀缝合,让蝴蝶再次启发;Alpha鹰眼的项目,可以在八位蛟龙突击队员中找到狙击手等技术,也与老一辈的科技观念截然不同。
随着技术的迭代,人工智能会在一些简单工作领域替代人类,譬如门禁、停车、身份验证识别。图像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车辆识别技术、车牌识别会被集成到产品之中去,不断发展完善。如今各领域的AI项目,正在给用户构建一部能够肆意憧憬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赋予,似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