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河南兰考张庄村附近蜿蜒的黄河河道
跨越两个世纪,是共产党人让这里的山河图景、贫困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乡亲们说:“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如同中国成千上万个张庄一样,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新时代的新张庄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村庄老人口述史:出张庄 回张庄
祖辈生活在黄河边上的66岁张庄村民游文超,长得方正抖擞,讲话中气十足。但说起记忆中的黄河,他总是不由得皱起眉头。
160多年前,黄河于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就在这最后一道折弯处,泥沙沉积、河道风劲,84个风口中最大的那个就在张庄村!
风沙劫掠,沙丘连绵。刻在游文超脑海中的故乡,除了沙,还是沙。“刮风时,张口说话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种子,路南收庄稼。”游文超回忆当时情形,有时风沙把门堵住了,只能从窗户爬出去。据兰考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
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除了风沙,还有饥饿。“春天饥荒最厉害,人都饿得孬孬儿地。”游文超说,乡亲们吃完槐树叶儿吃榆树,吃完榆树吃杏树。“吃得树上不长叶,春天没个春天样儿”。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当时这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张庄村支部书记申学风说,多的时候村里有1/3的村民外出逃荒要饭。
游文超的父母也是兰考逃荒大军中的一员。
1963年,新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来到兰考张庄。一天早上他到张庄探流沙、查风口,看到村民魏铎彬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个劲儿地往坟头上抹。焦裕禄不解,上前请教。魏铎彬说,这是母亲的坟,风太大把坟头刮没了,如果挖点黏土封住,再种上草,风再大也刮不动。正为找治沙办法而寝食难安的焦裕禄听后,一下子兴奋得站了起来。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村委会,讲解员在介绍“村民笑脸墙”
焦裕禄把这套治风沙办法称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槐树是“扎针”。在他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地向“风沙、盐碱、内涝”宣战的“除三害”运动。
逃荒的人纷纷回来了,焕发出空前的热情。67岁村民姬万说,他的姐姐姬素花是当时“铁姑娘战斗队”队长,有的姑娘定好了婚期也取消,她们发誓不把风沙治理好不结婚!十二三岁的游文超是张庄村参与劳动年纪最小的一个。“那时候放学了,书包一摘,就去翻淤泥压沙。”游文超清晰记得那时候的情景,数万名干部群众齐上工,红旗飘飘,场面壮观。到了1965年张庄的风沙基本治住了,农民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小麦亩产从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张庄人真正结束了逃荒的历史。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年种下的槐树老了,村民又改种桃树;桃树老了改种杨树。三茬树种下来,绿色扎了根。如今的张庄村,夏天绿树成荫,良田规整,俯瞰一片澄碧。
如今风沙没了,游文超的皱纹还在。不过,他有自己的新解:“脑门上的皱纹多,是以前过苦日子愁出来的;脸上的皱纹多,是现在好日子笑出来的。”
不再漂泊的年轻人:再回张庄已是“康庄”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张庄人“一出张庄”,是为了逃离饥饿;那么进入新世纪,张庄人“二出张庄”,则是为了摆脱贫困。
张庄人虽然治住了风沙,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申学风说,2000年前后张庄人纷纷外出,最多时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基本上干得动的都出去了。
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游文超(前排右)一家三代人在小院内合影
游文超的儿子游向东就是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村民。2000年,20岁出头的他到了兰考县一家铝合金厂。6年后,年过五十的游文超也走出张庄。“内蒙古、青海、云南、广东……坐着修锅炉的卡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游文超说,“内蒙古冬天冰吊子一尺多长,广东山里的蚊子斗大一只。”不是不想家,可农村太穷,有家难回。
2011年,游文超儿子因腰椎间盘损伤病倒了,2012年老伴又因神经损伤瘫痪,为治病向亲戚邻居借钱借了个遍。最后一次看病,只剩2000元,实在借不来钱了。游文超和老伴以泪洗面。
风沙没有压垮父辈张庄人,贫穷也压不垮这一代张庄人。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赴张庄访贫问苦、指导脱贫。面对总书记嘱托和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张庄人再一次聚集在旗帜下。这一次,他们向着贫困发起决战!
4年来,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正在彻底改变黄河边上这个村庄的经济社会面貌:当地引进一家专门生产褐蘑菇企业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产品70%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年轻妇女在村头扶贫车间生产袜子,上了年纪的人聚在“布鞋坊”纳鞋底,每双能挣100元…… “现如今厂子多、机会多,张庄村民不是‘就业’而是‘择业’,工作还要挑一挑哩。”申学风说,三四年间,村里外出务工从以前近千人减少到现在700人左右,从趋势看往后返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同张庄一样,游文超一家也恢复了生机。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健康扶贫政策帮扶下游文超儿子和老伴身体相继恢复。2016年春,刚刚摘掉贫困帽的游文超,召集儿子儿媳开了个家庭会议,决定将老屋改造,发展民宿旅游。
瞄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近年来张庄美化乡村环境,先后建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四面红旗纪念馆、农村干部学院等,如今张庄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游向东和媳妇儿决定就在家乡创业。他们通过扶贫贷款等方式筹集20多万元对老房子进行改造。当年6月“游家小院”开张,4间民宿每年有近八九万元收入。“按照小康标准来算,我们家6口人需要10多万元收入,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游文超充满信心。
回望60年,游文超不由感慨: “张庄能有这么大变化,最感谢两个人,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张庄变迁的密码
在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弯,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张庄。
一心奔小康的张庄人思考着一个新问题:人还是那些人,为啥这几年就能翻了身?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焦裕禄那时候,干部到张庄参加劳动,吃住在俺家,钱粮一个不缺。”游文超自己也是老党员。他说,这些年,通过群众路线教育、脱贫攻坚,焦裕禄时代的干部作风又回来了。
干部作风的转变,是群众信心的来源。
游文超是村里第一个将院子改造成民宿的农家,最近村里要规划美食街,他的儿子又是第一个响应。“扶贫说到底扶的是信任。”来自中国证监会的张庄村第一书记王晓楠说,“要赢得村民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干实事儿。干了实事儿,群众看在眼里,才信你,跟你走。”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一位年轻的“新农人”在大棚内采摘兰考蜜瓜
目前张庄村2000多亩耕地通过集中流转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流转率超过60%。兰考同时也是河南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仅张庄这两年,先后为49户农户发放贷款217万元,带动一批农户发展兰考蜜瓜等特色种植养殖。
改革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性,也极大激发了农民的想象力。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在当地的食用菌企业车间内采摘褐蘑菇
“以前没想到空心院修修还能吸引城里人来,没想到蘑菇还能像韭菜一样去种……”游文超说,现在张庄人啥都敢想了。种植养殖专业户发展了兰考蜜瓜、莲藕、花果采摘园、南美白对虾养殖……还有几户搞旅游的村民甚至养起了孔雀,用来吸引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