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晚上,在博客中有一位年轻妈妈问我,怎样看待德国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的?
我不好对这个问题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回答。重新发表这篇文章,予以回答。
顺便提醒关注“神童教育”的年轻朋友:市面上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有很多个版本。多数都是伪造的,只有一本是真的。要擦亮眼睛,慎重选择,免得以假乱真,上当受骗。
《“神童”是不能“复制”的》
近些年来,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培养神童”的所谓“方案”、“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有的人拍着胸脯自我吹嘘“揭开了神童之迷”云云,鼓吹“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也有的人大言不惭地吹嘘:“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不一而足。
似乎他们是制造“神童”的“魔术师”,所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是神童的“批发站”!
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科学,没有任何事实和理论根据,是自吹自擂,是制造“神话”,是鼓吹“现代迷信”,全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假广告词。
一、何谓“神童”?
何谓“神童”?在中国也叫“奇童”。国外则叫“天才儿童”。就是指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如古人所说:“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可以说是绝伦逸群,超凡入圣的孩子。
我认为,“神童”除了“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同龄人,在某一方面显示出非凡才能”这个显著特征以外,还隐隐约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除了家庭环境和教育以外,似乎还有某种“没有被揭示出来的原因”,使人感觉有点儿“神秘”。如孟子所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就是说,“神童”的“神”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神奇”,出奇的聪明;二是“神秘”,出奇聪明的原因还摸不透。
这种既“神奇”,又“神秘”的孩子,从古到今,的确都曾出现过。比如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所说的宋朝金溪方仲永,他家祖辈务农,从没有人接触过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可到四五岁时,却出人意料地能写出非常好的诗来,并且“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时人感到非常惊讶,甚至不可思议。
再此如现代,山西夏县有个叫申克功的孩子,1980年9月,他11岁时,参加了山西全省1260多名会计人员的心算比赛。他心算了许多整数、小数、分数等多位的四则与乘的开方运算题,既快捷又准确,其速度竟然能超过袖珍电子计算机;同年10月,在北京中国农业银行举行的一次表演中,他仅用20秒时间,就准确无误地心算出“625”这个数的8次方的答案:14551915522836685180640625,这个答案竟然是一个26位数!而他的父亲是山区农村的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兽医,并不懂得什么“速算”;他的老师也不具备这种专门技能和特长。就是说,申克功的神奇究竟是先天遗传的原因,还是后天教育的原因,至今没有答案。
迄今为止,从所掌握的情况看,那些“神童”的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足以使他们具有那么神奇和令人不可思议。正如国外一些长期从事这类研究的科学家所得出的结论说:
“儿童的智力早熟,是一种真正的自然之迷。”
“神童之谜”在世界范围内至今都未被解开。
没有揭示出来的原因,并不等于不存在。不能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恰恰相反,这正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近年来我国有人吹嘘说已经“揭开了神童之迷”,那不是事实,是在欺骗舆论!
二、“神童”只是凤毛麟角
类似这样的“神童”,古今中外,确实出现过。但是,真的能称得上是“神童”的,那只是儿童中极个别的,凤毛麟角。不能把“神童”这个概念任意“泛化”,把概念的“内含”和“外延”任意扩大,随意夸大事实。更不能“偷换概念”,把那些任通过“强制性”的、“掠夺式”的所谓“智力开发”,超强化训练,能提前认识千八百个汉字或有点儿什么特长的孩子,也都称之为什么“神童”。
学龄前儿童认识个千八百个汉字或有点儿什么特长,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今中外,屡见不鲜。经过—定的培养、训练,差不多所有没有生理缺陷的孩子,都有可能做得到。
那些孩子只能称之为“比较聪明或很聪明的孩子”,不能称之为“神童”、“奇童”、“天才儿童”。因为他们既不“神奇”,也不“神秘”。如果把那些比一般孩子“稍微聪明一点”的孩子,都称之为“神童”,就像某个人所吹嘘的那样:神童可以“进入千家万户”,“儿童个个是神童”,那就太庸俗化了。要是“儿童个个是神童”,实际上也就无所谓“神童”了。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