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壹路吃
ID:Yi-foodie
天气冷下来,一个北方妹子所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抵御寒冷的方式就是来一顿热乎乎的炖锅。这个季节的东北,家家都离不开一道常见菜,酸菜白肉炖血肠,吸饱了酸菜汤汁的血肠甚至比肉还好吃。
▲酸菜白肉炖血肠,觊觎东北的杀猪菜啊
血肠是东北人家冬天的常见食物,却瞬间带我穿越回葡萄牙的小镇Faro。去年秋天,我在这个海滨小镇度假,曾在当地一家小餐馆里吃到过一种跟东北炖菜像极了的食物。菜一上桌我几乎愣住了:炖菜极其清淡,完全没有芝士或任何“欧洲的味道”,除了土豆、白萝卜和卷心菜这些常见标配,竟然还有几块像模像样的血肠,无论从卖相还是味道上来说,简直就是中国炖菜在万里之遥的翻版。
▲提问:如何说服别人这是一道西餐?
一时间我有点恍惚,一边享受着突如其来的“家乡味”,一边从惊奇中慢慢捋清思路: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欧洲人也吃血制品?
人类最早的食“血”史
稍作研究就会发现,在葡萄牙吃到的血肠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放眼整个欧洲,不少国家都有食用血制品的习惯。
一向对饮食颇为保守的英国人在食血这件事上却一点也不含糊。在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英式早餐中,“血布丁”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血布丁,其实是用新鲜的猪血和各种香料先灌制成血肠,然后再切片油煎食用,所以英式早餐中的血布丁一般都是圆形的。至于味道,我曾在苏格兰高地的B&B吃过一次,咸味中夹杂着油腻的血腥味。只能说,在“黑暗料理”这个命题上,英国人从来不跑题。
血布丁的做法在十七世纪一本古老的英国菜谱中就有记载,而用动物血做成食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人撰写的《荷马史诗》,其中就已经出现“用脂肪和血液灌进肠子里”这种制作血肠的生动描述了。这么一算,人类已经有2000多年食用血制品的历史了。
可是,放着好好的肉不吃,人类是怎么想到利用动物血来制作食物的呢?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和食用动物内脏是一样的——为了物尽其用,不浪费有限的食物资源。一只100公斤重的猪身上大约有5公斤的鲜血。混上油脂和其他食材,对古代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来说,也可以节约下好几顿口粮;其次,因为动物血是很好获取的食材。古代获取食材远没有今天便利,尤其是蔬菜和水果的生长很受地域限制,但是饲养鸡鸭猪这些家禽家畜并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血液中还含有丰富的铁和蛋白质,出现在餐桌上似乎也就不足为奇。
谁说只有中国人才吃“血”?
比起对用内脏做成的食物抱有的审慎态度,欧洲国家对血制品的接受程度让人有点意外,尤其是血肠,在欧洲转了一圈以后还打上了各自国家的烙印,变得更加“本土化”。
最早的血肠只是血、油脂和香料的混合,后来人们发现加入谷物不但可以让血肠更容易凝固,还能丰富其口感。于是燕麦被英国人加进了血布丁里;
▲味道不怎么友好的血布丁
西班牙人则十分因地制宜的加入了大米,还发明了一种血布丁式的tapas;德国自称有1500种不同种类的香肠,血肠自然囊括其中。Zungenwurst(德国血肠)就十分有创意的加了猪舌或牛舌,吃起来更加耐嚼。
▲加了牛舌的德国血肠Zungenwurst
欧洲人食用血制品的花样当然不仅限于血肠。在缺少阳光照射的北欧,人们将法国人喜欢的可丽饼改良成一种掺了猪血的“blood pancake(血煎饼)”,配上北欧人永远热爱的小红莓酱当作早餐。虽然听上去有些怪异,却是斯堪的纳维亚人为抵御严寒而想出来的“土办法”,血液中的高蛋白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增加热量,抵御寒冷。对于北欧乏善可陈的餐桌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Emmm……我还是prefer不加血的可丽饼
意大利人对食物的想象力一贯丰富,他们用巧克力混合猪血,加上松子、牛奶和葡萄干,做成了一种在意大利南部很受欢迎的慕斯状甜品(Sanguinaccio dolce),比较传统的吃法是用曲奇或饼干蘸着吃。
▲所以下次去那不勒斯除了吃披萨还要找找这种叫做Sanguinaccio dolce的甜品
如果上面说到的血制品尚属可以接受的话,那么用动物血做成的“饮料”听起来就有点惊悚了。非洲某些部落还保留着“茹毛饮血”的习惯。肯尼亚马赛人、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半游牧民族依靠割破牛的静脉喉管来获取新鲜的血液,和牛奶混合做成类似奶茶的“blood shake(血茶)”,其中的血液没有经过任何高温或消毒。
▲我知道你们看的疼……但我还是要说,欲知味道如何,请参见封面图
在我看来,即便经过了高温烹煮,血制品以液态出现终归让人有点难以接受。波兰有一种叫做Czernina的鸭血汤,如果你以为它跟南京的鸭血粉丝汤差不多的话就太天真了。波兰的鸭血汤是纯粹的液体状,放了很多香料调味,真是名副其实的“血汤”。当然,这么“重口味”的汤也不是单独喝的,一般要搭配波兰面条或类似面疙瘩的主食。
▲正经问一句:这个波兰的血汤,是不是为了治愈晕血的人而发明的?
不知道是不幸还是有幸,我在波兰南部的扎克帕内曾误打误撞的喝到过类似的羊血汤。如实描述,因为放了很多香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腥膻,但确实浓稠而油腻到不怎么好下咽。本着不浪费的原则硬着头皮喝了一多半。旁边的一对欧洲老夫妇不时向我碗里的食物投来好奇的目光,我猜这个时候如果朝他们呲牙一笑,肯定比万圣节的化妆效果还好……
要说哪个地方能把血做成美味的食物,还得回到大中华料理。
巧手的亚洲人处理起这种食材就得心应手得多了,动物血大都以固体形态出现。私以为血制品跟“辣”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搭配。吃火锅,不管是猪血还是鸭血,总是少不了血豆腐;毛血旺更是拿到欧美国家都很受欢迎的川菜中餐;就连一贯主打清淡的越南菜也为猪血开了外挂,Bún bò Huế就是一种加了猪血的辣汤粉;
▲越南猪血辣汤粉,看起来吼吼七的样子啊
而经历过波兰羊血汤的我,有阵子根本不想碰血制品,幸好还有裹满了花生碎的台湾猪血糕。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甜蜜的治愈了。
▲治愈系的猪血糕。图片 | 汇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