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台新闻>> 正文
  • 多雨的香港如何防洪?

  • 时间:2017-03-13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香港地处亚热带地区,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时有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到访,使北郊低洼地带和市区部分旧区面临洪涝风险。

      多雨的香港如何有效防洪?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12日在社交网站脸书公布的一段关于渠务署防洪措施的短片,有助于解答这一疑问。

      据短片介绍,渠务署下设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协调渠道和水道淤塞的紧急清理工作,处理水浸报告,并向政府相关部门和市民发布信息。

      这一中心全天24小时运作。一般天气下,中心工作人员接听渠务署热线电话的来电,处理市民有关渠务的求助。当天文台发出红色或黑色暴雨警告、8号或以上热带气旋警告和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这一中心便发挥统筹作用,指挥渠务署工作人员分赴各区处理水浸问题,向需要地区增派人手。

      中心的大型电视幕墙显示各区主要河流、水道和明渠的实时影像,也播放天文台、运输署资讯和各电视台的即时新闻,让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最新情况。

      各监测点的雨量和水位数据经遥测系统被不断传送到这里。当水位达到警戒线时,读数会转为红色,中心工作人员随即安排待命人员到场跟进,且在有需要时通知其他部门采取救援或疏散等措施。

      渠务署总工程监督黎超良说,除了实时监察系统,市民提供的信息也有助了解现场情况。“遇上渠道淤塞或水浸,有些市民会即时拍照甚至拍摄短片上载脸书群组。我们看到后,会立即安排工人处理。”

      渠务署通常在雨季收到较多求助,据黎超良介绍,去年1月天气持续寒冷时,求助个案也较以往增加、四成。“市民在家洗碗和弃置食物残渣,油分会流入污水渠,遇冷凝固,阻碍水流,部分甚至黏在渠道内侧,导致瘀塞。”

      除了应付突发洪涝事件,渠务署也未雨绸缪,定期检查雨水和污水管道,确保渠道畅通。

      据介绍,渠务署目前管理全长超过4500公里的雨水和污水管道。其中,不少位于老城区的管道已经使用超过30年,逐渐老化损坏,严重的可能引发路面塌陷,影响交通、环境和公众安全。

      近年来,渠务署在更换和修复管道时多采用“无开坑式”技术。与传统操作方式相比,“无开坑式”的优点在于无需挖掘整段路面。

      “无开坑式”最常用的是原位固化内衬修复技术。工人先在管道一端的沙井用压缩空气将厚约5毫米的聚酯纤维软管套入原有渠管,当软管到达另一端的沙井,工人再将蒸汽或热水导入软管内,使它变得坚硬,成为新渠管。

      渠务署工程师梁灏骏说,这种方法可缩短施工时的封路范围和时间,降低工程对交通和市民的影响。“以一条长10米的雨水渠为例,如果我们采用开坑式工程,工期最少3个月,但采用原位固化内衬修复技术,只需约3天便可完成整项工程。”

      由于原位固化内衬修复技术只适用于干涸的雨水渠,渠务署2016年9月引入另一种“无开坑式”新技术,即螺旋缠绕修复技术,修复仍有水流的污水和雨水干渠。这一新技术当年用于修复两段直径105厘米、总长115米的污水渠,仅用时3个星期。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