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成为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两会的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治理目标,出“硬招”;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共有一片天,治理不能各自为政,需联防联控。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目标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另外,根据相关预算报告,北京市将安排资金182.2亿元治理大气污染。
河北省提出,全年削减煤炭消费600万吨以上,压减焦炭产能720万吨。继续深化散煤、焦化、露天矿山、道路车辆污染四个专项整治。更具体到把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治提升到全省重要位置,确保廊坊、保定禁煤区18个县(市、区)散煤归零。各地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市县,要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城区工业企业调整退出、工业园区调整、散煤治理、矿山关闭复绿等规划。
上海市提出,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低效建设用地减量7平方公里;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广东省明确,2017年,要确保优良天数稳中有升;加快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行动,新增造林2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08%。
各地两会上,代表委员也纷纷建言献策:治理雾霾不能各自为政,区域联动共治应成为大气治理的重要一环……
根据我国实施的“大气十条”(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意味着2017年我国必须拿出更多、更有效的大气治理良方。
北京市政协委员常纪文建议,侧重冬季防治雾霾,应当重点评价和考核每年1月—3月和10月—12月的大气环境质量,尽快建立采暖季高排放企业错峰生产分类管理名录。
上海市人大代表杨新也有类似建议。他还对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进行细分研究,并提出,应当对周边地区污染传输和排放控制等因素进行定量评估。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显示区域共治的精神。
“区域联动共治,应成为‘治霾’的重要一环。”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栋樑说,“目前在对雾霾的防控机制上,区域之间还是各自为政。”他说,措施上有差异,防控程度上有高低,最后产生的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就会有落差。
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特邀人士、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徐明也建议,应破除行政壁垒,将各行政区单打独斗的雾霾治理,转化为区域协同治理,平衡各地区环境权利与义务,共同治理区域污染。
在地方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还认为大气治理不仅是政府的事,还应全民参与。
刚刚履新的北京市市长蔡奇,在北京两会期间坦言,“尽管前一阶段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如何加强跟公众的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形成全民治霾的格局。”
上海市政协委员黄山明认为,雾霾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也是全社会的一场“科普战”“行动战”,需要通过更广泛的动员和知识普及,推动全民参与科学治霾。
多地两会上,代表委员表示,除立军令状、推动联防联控外,利益导向的市场机制也是解决区域空气重污染的有效手段。上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深化碳排放交易试点。徐明建议,在京津冀区域中,建立区域性碳排放交易机制和排污权有偿分配使用制度,形成区域性环境资源市场,用经济杠杆,撬动大气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