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这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步入会场。 新华社发
外交篇
2016年9月5日晚间,数百道烟花在西子湖畔腾空而起,《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中,近3 0名在场外国首脑仰头望向空中……中国外交写下2016年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场峰会闭幕后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召开了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这次名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会议上,习近平评价这场峰会为“近年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峰会”。他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简短几句,定位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外交新坐标,这正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次生动实践。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一次高校演讲中曾表述过这一新坐标: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国际舞台
为世界经济开出一道中国药方
2016年,全球经济合作最重要的论坛———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举行。八年前,尚在为全球金融危机焦头烂额的八国集团领导人不会想到,他们当时的一个应急决定,会在八年后对于全球经济治理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七国集团领导人会议邀请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加入,一同面对全球金融风险。G7峰会自此升级为G20。此后,中国凭借GDP多年的稳定高速增长迅速跃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八年后,金融危机远去,难民带来的族群冲突凸显,英国脱欧,美国单边主义思潮兴起,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化理念却正在褪色,G20内部似乎也不再有八年前抱团取暖的紧迫。
作为2016年G20主席国,中国要在这个节点接住治疗世界经济疲软的接力棒,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在峰会开幕前一日,习近平在G20工商峰会的开幕式上重申,要对世界经济把准脉、开好方。中国希望同各方一道,推动杭州峰会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中国为世界开出的这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是什么?
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G20杭州峰会的领导人合影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首次在G 20峰会领导人合影时,安排“三驾马车”(当年度及前、后年度主席国)领导人一同站在第一排正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对此分析,中国把“三驾马车”领导人安排在最中间位置,正是为了强调G20成果的延续性,确保G 20峰会从原来的为了着眼短期政策和应对危机机制,向长远政策和长效机制的转变。
比推动形成长效机制更重要的是,中国还首次将“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增长”这两个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已得到实践论证的概念,加入到杭州峰会后形成的最终成果文件中。
早在2016年年初,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就提出,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战略重点。同时,他指出要统筹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
随着时间推移,各国越发认识到,对经济结构的改革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世界经济告别疲软的重要方式。其中,创新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从全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表现较好的国家,均受益于经济创新发展的推动。
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追溯到约10年前,在传统金融业领域,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一直处于学习与被动融入的状态。2008年金融危机,各国经济体特别是传统金融与产业受到重创。但苹果、微软、亚马逊等数字公司基本毫发无损。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随即跟上了这股潮流,甚至在一些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成为金融危机后拉动全球经济的强大引擎。
这些成绩与经验,为中国“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做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准备。
习近平在评价此次中国作为峰会东道主的表现时指出,我们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实现了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为全球增长提供动力、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的总体目标。
《人民日报》在这场峰会结束后评论习近平的“G20时间”时写道,一个自信的大国阔步走向世界。
周边外交
建立“一带一路”朋友圈
据公开资料统计,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习近平共访问了16个国家,参加了13场国际多边会议,在国内外会见超过120名外国政要,于外媒发表了10篇署名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到访的16个国家中,9个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正是习近平主席大手笔谋划的重大战略,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已日益显现。
2016年1月19日,习近平抵达中东地区,开启2016年首访。此后的5天内,他一共到访4个城市,签署52项合作文件。在伊朗访问期间,习近平在《伊朗报》发表题为《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他在文章中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重点总结为四个方面,包括政治互信、互利共赢、互联互通与文明交流。其中,政治互信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埃及访问期间,习近平在阿盟总部讲话时再次提及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考虑:我们不在中东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建立朋友圈,互相信任是关键。可以看出,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政治互信被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
在经济合作方面,习近平在5个月后出席中阿合作论坛开幕式时亦进行详细阐述。习近平在开幕演讲中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要构建“1+2+3”合作格局,其中,“1”是以能源合作为主轴,构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长期友好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2”是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加强中阿合作。“3”是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努力提升中阿务实合作层次。
据官方统计,迄今为止,已有埃及、阿尔及利亚、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苏丹、约旦、伊拉克等8个国家同中国建立或提升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中阿贸易额突破2511亿美元,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1 .46亿吨,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7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国。11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中阿每周往来航班达183架次,每年往来人员达102万人次。
2016年6月,习近平开启对另一站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访问,17日起,习近平先后访问了塞尔维亚、波兰与乌兹别克三国。
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经济发展潜力极大的地区。2012年,“16+1合作”机制在华沙建立,机制内多个国家均与中国签署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政府间谅解备忘录。
习近平在评价这一框架时指出,4年多来,有关各方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包容开放,“16+1合作”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已经进入成熟期和收获期。
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伊始,外界普遍认为,这一战略面对的最大难点是沿线各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现状存在着巨大差异。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持续关注着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对于面临复杂政治局面的中东,中国多次表明对于政治互信的重视;而对于经济有待振兴的中东欧与中亚,中国则尽可能保证双方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据外交部的数据,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态度,我国已同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对于“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一、要促进文明互鉴。“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二、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三、坚持合作共赢。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四、倡导对话和平。
双边关系
要合作不要对抗
虽然有评论总结,2016年中国面对的众多双边关系中,有一个“最难料”与一个“最惊喜”———分别指中美关系与中菲关系,但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的中国主张,已经赢得国际舆论的广泛赞同。习近平主席每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都受到人们最大的尊敬和钦佩,大国领袖的风范和魅力折服了国际社会。
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中国外交部表态称,希望美国新一届政府能够同中国共同努力,把一个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呈现给中美两国和世界人民,这对两国和世界都是有好处的。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本年度的两次会面中,双方也都就一个稳定健康的中美关系未来达成了一致。继“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之后,习近平与奥巴马在杭州峰会期间再次聚首,展开“西湖长谈”,并在G20期间达成35项合作成果。利马A PEC会议期间,习近平再次同奥巴马总统见面,两国元首回顾总结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经验,一致同意确保中美关系继续沿着正确轨道健康稳定前行。
而对于换届后的美国政府,习近平在给特朗普的贺电中明确表示,希望与美国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拓展两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各领域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比起中美这对大国关系,今年有另一对双边关系引起公众更多的关注。外交部长王毅在今年12月撰文回顾一年的外交工作时写道,今年在周边方向最引人瞩目的成果是中菲关系实现转圜。
王毅称,前几年由于菲律宾前政府在对华交往上采取对抗做法,使中菲关系跌入谷底。今年杜特尔特总统就任后,首次对东盟以外的国事访问就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对华友好。中国也向菲律宾人民张开友谊之臂,伸出合作之手。双方就全面改善发展中菲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菲关系的华丽转身,标志着南海问题重回对话协商解决的正确轨道,意味着有关国家利用南海问题搅乱地区的图谋彻底破产,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一步深化合作扫除了障碍。
据媒体报道,杜特尔特访华前频繁接受新华社、中新社、凤凰卫视等中国媒体的专访,毫不讳言对中国投资的渴望,对中国帮助菲律宾建设戒毒所、高铁的感谢。
一直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东海与南海都是颇为棘手的问题。杜特尔特对华示好以及此后与中国的良性互动,毫无疑问给其他中国周边国家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在杜特尔特访华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也展开对中国的访问,称将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寻求中国的投资。
“顺势而为”,无论是在合适的机遇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还是接过周边国家的橄榄枝,将周边外交中的困局一一化解,亦或是面对未来大国关系中的变动做好充足的准备。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正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016年的中国外交正实践着习近平外交思想,精彩纷呈,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