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媒体人讲过这样一件事:当她的好友带着智力残缺的孩子来家做客时,自己四五岁的女儿跟这个孩子玩得特别开心,彼此接纳、玩具共享。但当过了几年,女儿上二三年级之后,好友再带孩子来家玩,俩孩子忽然就玩不到一起了。女儿似乎开始用一种异常疏远的态度面对智力残疾儿童。
对此,著名节目主持人小雨姐姐也颇有感触。她曾多次来到特殊教育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她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幼儿园的孩子是最天真、最包容的,不会歧视任何人,更愿意表达。假如让孩子从小对特殊儿童这个群体不陌生,长大后再遇到,就不会歧视、也不会猎奇,这是最重要的尊重。”
12月9日,在河北邢台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小雨姐姐给一群孩子讲《小红帽》的故事。孩子们分别扮演小红帽、大灰狼、猎人、奶奶……与每次小听众不同的是:这些孩子既有年龄十几岁且患智力障碍的孩子,也有来自邢台县幼儿园的普通孩子。
樊青芳曾经是邢台县幼儿园园长,后来升任邢台县教育局副局长,也常去特殊教育学校。她发现,幼儿园孩子和十几岁的特殊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适用相似的教育方式。
每当一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樊青芳就喜欢跟孩子们打招呼,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十五六岁的孩子面无表情,根本不理。“幼儿可以通过阅读绘本取得一定效果,那这些特殊孩子与幼儿智力相当,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绘本来教育呢?”
于是,樊青芳就给孩子拿了一本简单有趣的绘本《蚂蚁和西瓜》。孩子一开始低着头,没有表情,但看到鲜艳的画面,听着蚂蚁搬西瓜的故事,慢慢抬起了头,开始看着樊青芳的眼睛和嘴巴。
由此,樊青芳慢慢意识到,幼儿园孩子和特殊孩子都适用绘本教育,邢台县特殊教育学校也相继购入了2000多册绘本。那么,如果让这两个群体的孩子在一起上课,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小雨姐姐的故事会是一个实验。
从2016年3月到2017年4月,小雨姐姐以故事会的形式,在京津冀三地为孤残儿童巡演,之前已在通州培智学校、西城培智学校等演出11场。北京的“培智学校”的概念就是河北的“特殊教育学校”。
在北京康乐里小学,一个班会放一到两个特殊孩子,有专门的老师带着。一次,小雨姐姐给孩子们讲甲骨文的故事,互动环节让孩子们猜一个甲骨文所对应的汉字,一轮一轮地回答,有个孩子虽然没举手,但小雨姐姐恰好把话筒递给了他,出人意料地,孩子居然答对了。
“坐在他旁边的老师激动得哟,都快掉眼泪了。后来,老师悄悄告诉我,这是自闭症的孩子。普通孩子都不一定能答出来的,他答对了!”小雨姐姐说,“让孩子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氛围,这是家长和老师不能代替的。比如,从声音来说,孩子的声音在一个频率,所以大人讲故事的时候声音就要刻意高一些,去迎合孩子的音区,吸引孩子的注意。”
在邢台县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孩子和特殊孩子的相处显然十分融洽,幼儿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只是当成新来的小伙伴,一同完成了《小红帽》的表演。
樊青芳说:“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分别心,能够跟任何人相处。从小有这样很自然的接触,长大后也不用再刻意教育,就会自然尊重、帮助这个特殊群体。而且,看着特殊孩子难能可贵的灿烂笑容,普通孩子也能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