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笑话:有人从股市套现,去买房;有人卖了房子,去股市抄底。两群人擦肩而过,心里默默鄙视下对方,骂一句“傻”。
我也遇到了一个关于房子的难题:年前在老家买了个房,想给父母更好点的居住环境。年后房产销售告诉我,我的房子涨了若干,并且某地方的人组团到我所在的城市买房;他问我是否需要在低价的时候,再买一套。
而在广州,我工作室租用的房子,最近也被原来的房东给卖了,接着又要换个地方。这时候,我的心里就默默的抱怨下:该死的房市,早知道应该买个房子做工作室。
对啊,2016年开始,忽然之间房产市场大热,又到全民讨论房子的时候了。其实,房子的事,一直没有在人群中冷过。为什么国人如此热衷买房子?
买房子给人安全感
安全感,这是一个人人内心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目前的中国,这更是一个全民思考的问题。即便没有认真思考过,安全感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同时,安全感的问题是个禁忌,谁都不愿意去面对,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我们还没意识到安全感不高、还不用非面对不可的时刻,就已经用一些方式解决了。
我有个离异有孩儿的男性朋友,他最近认识了一个让他感觉不错的女性,对方向他提出一个条件:有房有车。估计大多数女性都会有这样的要求,也算合理。关键是我朋友暂时没有置业的想法,因为他认为租房住是一样的。我朋友认为,在大城市里,一套不错的房子需要1000万+,自己目前不具备这样的经济能力,但又希望有好点的居住环境,可以一年花15-20万租住,如果想换,随时也可以换其他的房子住。并且买房的钱可以做其他的投资,或者让自己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生活方式。这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无可厚非。但那位女性就是要买房子,言下之意,不买房子就考虑是否有交往的必要了。
我尝试和我朋友去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女性对于男性的选择是择优录取,这是生物本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动物界雌性动物选择能力强的雄性是一样的。而房子和车子,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是男人能力的象征物。所以,不管男性女性,房子这样的外显物资都是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当然,男性的事业,其他财富类型,也都可以证明其能力的大小。而女性选择一个能力强大的男性,很符合她们的生物本能和心理需要,除了那些有“圣母”情结的女性以外。这样的心理需要,可以外化为一种观念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择偶观等等。
总体来说,男人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女性选择强大能力的男性体验安全。在中国文化氛围里,这也解决了男性的“存在焦虑”,因为只有比别人表现更好的人才有价值,才被他人更加认可。要不然,一个能力弱小的人,是会父母冷落和抛弃的。在中国,乔迁之喜,类似证明自己能力的一种仪式。
买房子,是占有的象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把人的生活态度分为两类:占有和存在。在人群中,以占有为态度的生命过程之人占大多数。
活着的本能动力是趋利和避害。只是趋利和避害是两种不同的方向,趋利属于积极自主创造,而避害是被动消极应对。从而,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态度呈现出截然不同。
在中国,大众的潜意识中对资源的缺乏恐惧在历代变迁中形成。也就是说,在若干年前,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吃不饱和穿不暖,因为人为或自然条件的恶劣,一度形成内心对生活资料的恐慌,这样的恐慌形成了对外占有物资的强烈愿望。就好比一个幼年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对更多的事物占有去弥补那个曾经缺失的心理黑洞。
占有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占有多,可以在人群中体验到优越的感觉。这也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是比官大,就是比拥有的东西多。
另外,在中国,个体服从群体,是更多自我价值的来源。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属于“自我”的就不是很重要,并且自我的概念会被解读为“自私自利”或者“另类”。在这样的体系中,坚持自己很难,会有被边缘化的风险。所以,既然占有是大多数人的态度,那占有的方式也似乎更为大众认同。我占有,所以我存在;因为我拥有什么,所以我才成为我。既然买房子或炒股票是全民话题,那么参与其中便会更有存在感一些。不管自己能力如何,跻身到群体运动中很重要。
在精神分析的体系里,房子会指向母亲的子宫象征
有个来访者告诉我一个梦,梦见自己在野外奔跑,外面电闪雷鸣,很是恐惧。当她发现有一个房子的时候,忽然感觉没那么害怕了。这个梦的理解可以从几个层面,其中一个层面是:外面是危险的,我会受伤,如果回到妈妈的子宫里,或者倒回婴儿状态,就会获得保护。而这位来访者的问题便是情感关系,对亲密关系恐惧,这来自幼年妈妈的不恰当对待给她造成的创伤,她被一个冷漠的妈妈养育着。而现在60~80年代的人,他们的妈妈普遍是忙碌的,同时情感上给予孩子极少的。
许多人内心对房子的理解,早就已经超出了居住场所,而到达心理层面。中国人对妈妈的依恋感是非常强烈的,对妈妈的称颂和对母爱的赞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并被感动。可是,妈妈的意象更多是照顾孩子,牺牲自己满足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妈妈代表着照顾,代表着可以依赖。这是一种退行的需要。我有个朋友创造了“中国巨婴”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中国人在心理层面上是一个巨大的婴儿,而与人和社会建立的情感关系,更像是“找妈妈”的情感关系。
在无意识中,回到房子里就好像回到被照顾的那种状态:安定的,满足的。如何对待自己的房子,似乎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房子一直是不动产,虽然现在房子产权只有那么多年,但从古至今买房置地是许多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样的观念,到现今社会还是如此。这是观念延续,已经根植在国人深深的脑海里。更老一辈的人“关心”晚辈的话语都是“买房子了吧,多大的房子?买了房子就安定下来了。”房子和心性的安定还有很大关系,就怕不稳定。
从现实来看,房子可能意味着户口和学籍
自古社会的阶级观念就存在,一度社会阶级被放大,同时也被弱化。而弱化只是表层意识上的,在深层意识里,阶级从来没有消失过。而随着社会发展,阶级又开始明确分层。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生活,就好比是曾经的军人或者白领一般,被人羡慕。城市化进程,也就意味着许多农村在消失,而进城买房居住是必然的。在大城市里,为入户口,也促使很多人举全家之力买房,类似投资移民。而中国教育资源一直以来是紧缺的,学区学位房大热。前几天在北京出现了天价:530万,买了一个12平方米的学位房。这样的信息,会给大众什么样的影响?学位很难,要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权力资源不够,学位房是好的选择。
从许多方面来讲,全民房事话题,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今天我路过小区门口的房产中介,看到中介的房源信息上做出了升价的标注。这是营销手段,类似饥饿营销,恐慌营销,似乎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这样的营销手法一旦被普遍采用,人们内心的焦虑就会被激发,有多少人是被这样营销手法激发了买房冲动的?
国家政策利多,也实实在在刺激着房子非刚需的人们,进行房地产投资。而在一个又一个阶段里,投资房产而暴富的财富故事,也在刺激着人们的失落感和欲望。从此,房子成为有可能一夜暴富的事物之一。从小,我们就被比较,别人可以的我也可以,别人有的,我也想有。遇到一个因为房子挣钱的同事或者朋友,或许很多人内心不是羡慕和欣赏,而是深深的失落和嫉妒。
我又有位来访者曾对我说,凭什么别人可以在房子的买卖中躺着挣钱,而我需要很辛苦地做公司,挣的钱还没那些人多。是啊,心理的不平衡,促使许多人投身买房子坐等“躺着挣钱”的行列中。何况,现在银行借钱给你投资房产呢。
中国家庭中,因为一些传统观念(也是因为恐惧)比如会重男轻女等,会让人对“绝对”公平有强烈的需求,所以别人有,我也要有,生怕失去一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机会。
整体上来说,买房子一旦上升到心理需要、投资需要,买房和卖房的脚步就不会停止。同时,单身人群越来越多,离婚率高,也会促使房产的需求提高。本来三个人一套房子,也许会演变成三个人两套或者更多。
原来,房子在许多人心里,已经不再仅是居住价值,更多成了投资产品:不管有没有这样的投资眼光,我都想试试。房子被赋予的价值越来越高,那么房价也就越来越高了,毕竟价值和价格许多时候是正相关的。
中国人买房子买的是什么?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住房需求升温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预计2011年或2012年左右中国将城市化率将达到50%,这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口流进像北京、上海等经济实力强、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城市中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快速增长,就还加大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
户口制度使房子与人们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捆绑在一起,没有户口到了城市还得遭受警察的盘问,并且还要花钱办暂住证。这些都迫使人们不得不买房子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城市。
拿学区房来说,如果有一套学区房,那孩子可以上很好的小学,上了很好的小学就意味着可以上好的中学,上好的中学就意味着可以考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找到好工作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是每个人向往的,因此虽然学区房的价格越来越高,但是买的人还以热情不减。
“成家立业”的催生作用
目前,80后已成为住宅消费的主要力量。80后是我国的主力军,而他们正处于结婚或生子的人生重大转折阶段,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结婚需要房子、有小孩后需要属于自己的房子。“成家立业”是中国人的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传统思想,家的概念比任何国家都重,因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不少老百姓的理想和目标。正如目前流行话“丈母娘推高了中国房价”,丈母娘点头答应将女儿嫁给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房子。
思维观念的作祟
现在,在中国有权的或没权的、有钱的或没钱的,都把房子作为财富的主要象征,作为奋斗、追求的目标,自己有了房子,还要为子孙准备房子。想到拥有几套房后就成了百万千万富翁了,还可以给子孙留意一笔财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人们觉得闪婚和离婚是很正常的事。因此,闪婚率和离婚率越来越高,这无疑会增加住房需求。还有,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阶段,由于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年轻人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所以我国原来的那种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转变,住房也就越来越多。
中国人买的不是房子,买的是面子。
从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中西方思维范式的巨大差异。在西方,租房是很正常的事情。西方人喜欢自由和随遇而安的生活,即使他们结婚或是有了孩子,租房的也不在少数。西方人不以租房为耻,他们更希望根据自身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地方。他们不会单独为了结婚而买房,对他们来说,买房一般是作为一种财富的积累或是家庭理财的手段。
在我国,租房是很没面子的一件事,而我们中国人又把面子看得非常重要。中国人爱面子,相互攀比心强,朋友、同事、邻居,有房没有房还大不一样,这也使得人搭肿脸充胖子,为了自己能很有“面子”,没有房子想买房子,有房子的想多买几套房子。
投资投机需求
近些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使部分人从中受“益”良多。投资投机客炒房暴富的羊群效应,使得很多人趋之若骛,也想分得一杯羹,毕竟这钱来得轻松,助长了人性中不劳而获的心理。当其他人看到这些炒房客的暴富,而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收益和他们的相比确是少得可怜,因此,在几年一些生产企业把资金都投入房地产市场。
另一方面,物价不断高涨,如可才能确保自己口袋里的钱不贬值,成了老百姓考虑的问题。在中国,老百姓投资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高房价的带动下,买房成了我们老百姓首选方式。
当然,人的心理是很难猜测的,以上是现在人们买房的主要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方面,但不管原因是什么,我们老百姓都应该认清房地产市场不要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