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特大城市近郊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土豪”。的确,在过往二三十年间,很多特大城市的近郊区通过大力发展“街镇经济”获得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中国的发展进入“十三五”阶段,随着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不断强化,“土豪经济”已经难以为继,区域统筹、创新转型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闵行区就是一个典型的特大型城市近郊区。区委书记赵奇告诉记者,30多年来,闵行区以街镇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各类企业大量入驻。这种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引进的企业中不乏一些低能级、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甚至出现了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黑作坊。此外,区内的土地资源已经十分有限,碰到了“天花板”。“按照中期规划,闵行区的建成区面积余量只有不到3平方公里,只有过去一个乡镇一年的土地开发量。” 在城市发展方面,一段时间以来,闵行区不少街镇各自为政,部分区域商务楼空置情况比较严重。赵奇说,必须重视这种情况,避免这些地区发展为“城不城,乡不乡”的尴尬形态。打造城市发展平台,也需要打破街镇的行政区域范围,以功能单元来重新规划城市发展。 怎么办?闵行区的做法是:一方面打破街镇的行政区划,招商引资不再以街镇为基本单元,而是以区为一个单元来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是把现有的资源进行统筹,进行土地的二次开发,把资源集中在区级层面,统一招商,统一落地,保证进来的都是高能级产业。 闵行区梅陇镇,曾经是一个纯粹的郊区镇,目前全域已经基本成为城市建成区。这个镇的经济实力,在闵行区乃至上海市都名列前茅。但是,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凸显。位于镇内的众欣文化产业园成立于1995年,总体面积为527亩,可用面积约450亩。“以前这个园区对梅陇镇的经济拉动非常明显,而目前来看,园区内企业能级较低,缺乏创新转型动力。”副镇长龚悦琦说,“一些传统印刷企业原本是纳税大户,现在连生存都很困难。” 镇里和园区都期盼转型,但转型谈何容易?园区的动迁成本至少需要20亿元,镇里根本承担不了,必须依托区里的资金托底。而且,原有的园区规划也时过境迁,需要区级和市级层面的科学指导和规划。“靠我们街镇单打独斗,没有出路。区里主动对我们进行统筹规划,进行园区的二次改造,真是下了一场及时雨。”龚悦琦说。 目前,闵行区正在通过“管委会+国资公司”模式,建立区级层面的资源统筹平台,集中专业化招商,推动现有企业创新转型,积极引进高端新兴企业,引导闵行区优势资源从低端化产业领域向高端化产业流动,聚焦智能化、服务化、网络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功能集聚区。闵行区经委副主任史宏超说,区里还将实现宏观管理部门、产业部门、科技部门、土地规划部门、财政税收部门的功能职责协同,在统筹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统筹协调的区域资源配置新体系。 上海全市现有104个规划工业区块,土地规划部门统称其为“104区块”。在闵行区,这样的“104区块”共有12个,总面积45平方公里。在闵行区,这些工业用地统筹开发和运营管理的职责,被交给区属莘庄工业区总公司。“看起来面积很大,但基本没有白地,都是存量用地。我们的职责,就是盘活这些资产,实现二次开发,推进深度工业化。”莘庄工业区总经理韩永强说,“工业区在园区产业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在的模式,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那些“交出”地块的街道、镇、村,可以继续享受土地带来的收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管理和民生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