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北京大学官网发布通告,公示了124家网站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假冒北京大学名义开展教育培训宣传。此次公布的124家网站大部分名称中含有“北京大学”“pku”字样,其中近半为打着北大旗号。近百家网站冒名北京大学开展培训的现象令人匪夷所思的同时,仍有一批不良培训班,打着“名校名师”“一对一教学”的旗帜诓骗消费者。”
教育资源稀缺成主因
原本最受孩子们向往的暑假,却在悄悄成为孩子们的“第三学期”。《生活时代》调查发现,近半个月以来,培训班的火爆程度迎来全年最盛,街头散发的传单、贴满小区的海报、各种媒体上的暑期班信息,犹如决堤的洪水涌入家长和孩子们的视线。看似“百花齐放”的培训市场在家长们看来好似“雾里看花”,暑假培训市场每年都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所有培训机构眼中的大蛋糕。海淀区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笔者,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都是热门科目,从中高考到现在,每天都有上百名家长前来咨询、报名,目前已有2000多人报名学习英语,囊括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现在大多数班的名额已经报满,只能不断增开新班。
除了补课和特长培训班,雅思培训等教育班也炙手可热,另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报名人数至少要比去年上升20%,其中很多都是高一的学生,因为雅思成绩有两年的有效期,高一的学生来学,正好可以为将来的高考和留学做两手准备。”今年暑期班的咨询量和签约量都要明显好于预期,尽管初三学生不能参加雅思考试,但很多初三学生的家长还是“未雨绸缪”,想让孩子提前感受一下雅思考试。
此外,特长班报名也很火爆,家长们普遍认为短期的速成班能够让学生在暑期内增加一项技能的同时,还能避免学生在暑期间无所事事。
市民朱先生为了让更多家长找到合适的培训班,开设了培训班梳理平台,在规划过程中,他发现,我国在教育培训方面统计并不规范。朱先生介绍说,目前市场的教育机构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政府有关部门颁发资质的学校,还有一种就是培训班,而后者市场占有率很高,最初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几个不同学科退休的教师在一起开设的培训公司和机构,这类培训机构是具备教学实力的,在家长圈子内也较为容易受到认可。还有一些培训班就是所谓的滥竽充数的。不论哪一种形式,现在都没有完整系统的数据统计。
“目前家庭对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的35.2%,这种支出的性质是刚需性质的,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有所减少,那么所缩减支出的方面首先是消费品而非教育支出,所以教育支出弹性是很小的。”朱先生说。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心理专家全球职业规划师刘琳琳在接受本报笔者采访时认为,家长给孩子选择培训班,不排除有攀比心理,除此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出于当前优质教育稀缺的现状。“对于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我们仍然处在一个学生多、老师少的阶段,无法完全实现小班教学、因材施教。”
培训班玩花样 消费者难抵挡
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培训机构对“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宣传也较为集中,家长们普遍认为“吃小锅饭”,一对一强调个性化辅导,更适合那些特别需要老师关注,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基础知识薄弱,某个板块最近没有跟上学起来比较吃力、学习特别优秀大班课小班课都吃不饱、有单独的目标比如针对某个竞赛某个短板需要提升等情况的孩子,此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考察要很全面,家长要全面了解老师的教育培训经历、工作经历和经验,教学特点和擅长等等。刘琳琳表示,“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盲目认为,收费高的一定是最好的。实则不然,在选择一对一的老师方面一定要遵循匹配的原则。比如说有的家长倾向于选择一个相对保守具备多年一线经验的老教师,如果孩子是特别外向,则喜欢比较年轻、教法比较生动的老师。所以对孩子和老师,需要进行双向评估,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老师。”
此外,课外兴趣班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