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立法领域建立后评估制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立法后评估”写进了工作报告。
“实际上,在地方上已经陆续开展了立法后评估,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沈国明研究员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立法后评估,在各地的称谓不尽相同,浙江称为立法质量评估,云南称为立法回头看,海南称为立法跟踪评估。
沈国明说,虽然称呼不尽相同,但大体都是指具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定权的国家机关或者由其委托的主体,按照一定的评估程序,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合法性、合理性、实效性、协调性等指标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法规、规章建议的活动。
“立法后评估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提高执法水平,提高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水平。”沈国明认为,今后立法后评估将会运用得更普遍。
沈国明指出,至今为止,地方上进行的后评估,大多只针对一部或几部法规,对当地所有现行有效法规进行评估的还不多。已经进行的后评估,由于评估的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因此,所动员的社会力量和评估深度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要求实施法规的部门就单部或几部法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类似于自我鉴定,有的是在执法检查的基础上提炼法规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的则是由专家学者从学理角度对法律规范进行分析和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立法后评估会开展得更普遍、更深入,不仅在已开展的省市继续铺开,在其他省市也会逐步开展;不仅有对地方立法的评估,也会有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评估;不仅有专项评估,也会有综合评估;不仅有人大进行的评估,也会有社会力量进行的评估。更重要的是,评估结论的作用将进一步清晰,评估工作本身可能走向制度化。
“立法后评估的科学性将进一步提高。”沈国明认为,通过后评估来完善法律法规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后评估可以使各方明了法律法规实施的真实情况,准确把握法律法规调整社会关系的有效性。制定法律法规和进行制度设计,不能靠“拍脑袋”,立法后评估可以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事实依据。立法后评估是实证研究,是一项过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这个基础,修改法律法规的盲目性很大,所谓完善,难免走样。
沈国明认为,提高科学性,在目前主要是提高社会调查的规范化程度,这对于保证结论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有利于将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以及影响实施效果的问题充分揭示出来,这是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所必须的。
“法律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的健全,将推动立法后评估工作的深入。”沈国明认为,立法后评估与备案审查,这两项工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备案审查着眼于法律法规文本的合法性审查,以保证法律体系内部保持协调统一,而立法后评估除了关注法律法规实施效果,还会立足法律法规实施中反映出的问题,逆向检验所设置条文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立法后评估与进行备案审查工作的主体不同,目的不同,工作程序也不同,但是,两项工作的结果却是可以互相印证的,这对于克服法律法规既有缺陷,提高法律法规质量很有好处。备案审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促使立法后评估向深入细致方向发展。
沈国明认为,立法后评估势必会关注到影响法律实施的原因,对法律实施状况的成因作进一步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成因不同,解决的方式也就不同。后评估有助于我们甄别问题的成因,防止结论简单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早期的立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法律法规如果修改不及时,有效性就会衰减。由于三十多年来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出台的各项政策不可能不顾及历史而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于是,立法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往往采用将存量和增量加以区别的方法。这种方法固然有平稳实施的好处,但也造成制度设计、法律实施等方面的困难,积累下很多问题。后评估为认清影响法律法规实施的上述诸多因素,为提高法律法规修改的自觉性、针对性创造了条件。
“立法后评估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沈国明认为,已有的实践有将后评估报告作为立法成绩总结的,也有将其作为立法修改启动程序依据的,还有将其作为修改法规时参考文件的。尽管可能不够规范,但后评估报告或多或少都发挥了一些作用。随着后评估被越来越多的运用,立法后评估报告也会逐步规范。可以相信,对现状描述得全面而清晰,也就是充分说明了法律法规作用和缺陷的立法后评估报告,将成为修改法律法规时重要的参考资料甚至修改依据。如果后评估报告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今后还可能成为启动法律法规修改程序的依据之一。
沈国明认为,随着立法后评估的广泛运用,人大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人大在监督“一府两院”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对法律法规的实施也负有监督职责。人大监督是发现法律法规中的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立法后评估可以为人大充分履行职责提供帮助。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依据后评估的结论,通过法定程序,修改和制定法律法规,使文本质量得以提高,使法律法规更趋完善,也可以依据后评估的结论,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执法司法的监督,从而提高法律法规的有效性。由此看来,人大履行立法、监督职责越到位,立法后评估施展的空间也就越广阔。
“可以相信,今后,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工具,立法后评估将被广泛运用,而且会日趋成熟。”沈国明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