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出生的一刻也是他生命里最危险的一课。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00万婴儿在出生后不能马上呼吸,其中600万婴儿需要最基本的窒息复苏。2004年,原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在强生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组和美国儿科学会的支持下,启动了“自由呼吸生命之源”新生儿复苏项目。10年时间内,共培训各级临床医护人员25万人次,每年帮助60万名新生儿建立生命的第一口呼吸。近日,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10周年总结会在京举行。
出生窒息成我国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首因
出生窒息是指婴儿出生时无法呼吸,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大脑缺氧,窒息新生儿容易引发智力残障、脑瘫、癫痫和导致死亡。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副司长宋莉介绍,妇幼卫生监测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1.5‰, 其中25%是出生窒息引起的。这是中国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实施10年来,2003年~2014年,全国婴儿出生窒息死亡率、新生儿因出生窒息24小时内死亡率和因出生窒息7天内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达到75.1%、81.3%、76.9%。
“窒息新生儿需要复苏技术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从胎儿在羊水里呼吸到呼吸空气这一生命的重要转折,这个至关重要的转折要在一分钟内完成,这一分钟也被称为生命的‘黄金一分钟’。”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叶鸿瑁教授说,“正确并及时地对有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复苏抢救,是减少新生儿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据悉,新生儿复苏项目引进美国儿科学会《新生儿复苏培训课程》的培训模式,采用“浸入式”互动培训,开发了“新生儿复苏培训教具”,注重实践学习,开展院内新生儿复苏工作组试点,并通过国家级和省级督导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成绩归功于成功有效地多方合作,”美国儿科学会全球项目总监Klein教授说:“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合作模式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是项目成功的又一经验。”
未来将建新生儿窒息监侧大数据库
山西省太原市的年轻妈妈余海霞,至今还铭记儿子皮皮出生时的情景。皮皮在出生后没有发出第一声啼哭。分娩现场的医生和护士及时对皮皮进行了新生儿复苏抢救,伴随着皮皮的哇哇哭声,妈妈余海霞笑了,产房里充满了应有的新生命降临带来的喜悦和幸福。皮皮现在已经七岁了,除了健康活泼,他还有一个理想:“我长大了想当个建筑师,因为我很会画画也很有耐心”。皮皮是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直接受益的千万孩子中的一个。
“未来五年里,我们将继续推动新生儿复苏项目。”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保健部主任王惠珊介绍,下一周期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省级核心专家组(3-5人)及省级师资队伍,强化师资责任与义务;同时,要整合各类新生儿培训内容,编写一套综合的新生儿保健指南,涵盖分娩、即时新生儿护理以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并重点进行县、乡级培训,重视操作技能和团队配合能力的提高。针对不同地区和需求,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模式,将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NRP)、帮助婴儿呼吸技术培训(HBB)、新生儿基本保健技术培训(EENC)等有机结合,加强产科、新生儿科和助产士的合作,使培训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王惠珊指出,我们还将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协作,利用三网监测平台,建立年度新生儿窒息发生、死亡、伤残大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