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财经资讯>> 国内要闻>> 正文
  • 创新有活力 发展增动力

  • 时间:2016-06-30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内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报记者对广东、山东、江苏、浙江4个省份25家企业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了解到,一些高新企业依靠创新,使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处在世界最前沿,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企业业绩也逆势增长,呈现良好势头。同时,一些企业也呼吁,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革产业工人培养模式,让更多民营创新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创新氛围浓厚 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创新氛围浓厚,瞄准并赶超国际最先进技术成为企业共识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民办非企业新型科研机构,从一支仅有5人的海归创始团队,发展成为一个横跨五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创新共同体,获得累计专利授权1780余件。该机构在超材料、个人飞行器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全世界该领域的86%,具有绝对优势。光启创始人刘若鹏认为,“我们必须瞄准科技最前沿,深度研发颠覆性创新技术。”

      海创汇是海尔重点打造的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它通过“人人创客”的模式以内部创业带动外部就业,实现了从雇佣者到创业合伙人的模式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海创汇特别推出了小帅私人影院、HelloKitty洗衣机等5款智能产品。

      江苏锦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公司的前身是锦明玻璃技术公司,从2008年起,企业开始谋划向产业高端转型,研制“工业机器人”这一新方向逐渐变得清晰。面对新领域,锦明玻璃选择走借智转型的路子,用高薪和超过20%的股权转让,将国内一个成熟的专家团队招至麾下,加快推进研制“重载工业机器人”,成功占领市场。

      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记者在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看到一款已经成型的太赫兹人体安检仪,该仪器能够穿透衣服对人体成像,进而实现快速、高效、非接触式的安全检查。“这款安检仪,拥有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在数秒内利用微波感应完成对人体的检测,能够解决机场、海关等重要场所的安检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庆说。

      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锋表示,公司自主研发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石墨烯导静电轮胎,导电率可达到1.0×10-5S/m,能保证可靠地导出车体静电;针对防弹衣的轻量化及舒适性的需求,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拉伸强度提升25%以上,定伸强度提升100%,抗冲击能力提高40%。

      行业产能及业绩逆势增长,保持良好势头

      尽管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创新企业依然在快速发展。宝博集团董事长高明作说,集团的机器人制造业务逆势增长,2015年销售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50%;净利润达3200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截至今年5月底,公司销售额达0.8亿元,比去年同期有近20%的增长。

      “产品供不应求,还要进一步扩大产能,才能满足更多患者需要。”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方平告诉记者,公司用10年时间成为国内唯一能自主研发人工耳蜗的企业,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人工耳蜗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产品甫一问世,国际同类高端产品在中国的售价就降了一半。”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说,今年3月,公司中标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铁车辆采购——846辆、金额总计13亿美元地铁车辆订单。这也创下我国出口发达国家地铁车辆数量最多的纪录。

      依靠创新降低成本实现转型升级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对于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来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了转型升级,夯实了企业稳步发展的根基,为企业再上台阶提供了动力。

      依靠技术创新节能增效,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作为国内汽轮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杭汽轮集团去年以来实施35项控本增效项目。集团董事长聂忠海表示,“汽轮机是装备制造业的皇冠,产品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生产环节多,如果在各个环节都能做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不容小视。‘暂停机组与在制品及对应客户数据的梳理’项目,预计为公司带来2000万元效益;二级公司中能汽轮动力有限公司推出的‘撬装化快装式降本增效’项目,首次成功承接两个印尼棕榈油项目,在原先由日企产品统领的领域抢占一席之地。”

      进入宁波泰茂车业公司的生产车间,偌大的厂房机器轰鸣,产品不断从流水线上传出,却看不到多少工人,一台台机器人正在一刻不歇地进行着焊接、喷漆等带有危险性的工作。公司副总经理张良海说,公司近年来加大投入,大范围使用工业机器人,目前已投入了近5000万元,使用了90多台机器人。人员减少一半,效率却提升一倍。

      通过创新优化产业链条,实现企业合理布局

      “要依靠创新优化产业链条,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梁建英说,早在引进时速200公里动车组之初,公司就明确了“以我为主”的策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把握创新的主动权。公司提出“1比7”的投资理念,即花1元资金引进技术,就要配套投入7元资金进行自主创新。短短数年,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与高效的协同创新密不可分。

      宁波泰茂车业有限公司2004年开始转型:从“贴牌”生产迈向自主品牌的打造。2007年,公司董事长刘鹏在宁波建了第二家生产基地,命名为百利自行车有限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开始转型。2008年,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挑战下,公司产品凭借优质的工艺和实惠的售价,趁势而上,产 品在海外市场上拥有极高的人均占有率,产品销量不断上升。2015年销售收入实现13亿元人民币。

      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面临瓶颈,企业依靠创新转型升级意愿强烈

      江苏雪豹日化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雪豹牌鞋油等系列产品曾连续多年全国第一。2000年,董事长童渝看到报道称,复旦大学研制出一种名为FE的生物蛋白复合酶,能促使组织修复,并能有效杀灭有害菌群。在复旦课题组与雪豹日化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酶在牙膏膏体中保持活性的世界性难题被攻克,开创了生物工程应用于牙膏领域的先河。去年仅FE经典医生这个产品就销售了4个亿。

      5月30日,上市公司中南重工正式更名为中南文化。面对近几年制造业的低迷,经过慎重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后,董事长陈少忠决定涉足文化艺术界。通过收购、投资等多种形式,旗下已拥有大唐电视剧中心、芒果基金、《极限挑战》等多家文化机构和品牌栏目,去年仅中南文化板块就创造了4亿元的利润。今年计划在文化产业投资30亿元,预计文化板块的产值将超过上市公司收益的50%。

      重视研发和工匠精神奠定坚实根基

      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要把创新理念提升到战略高度,充分尊重创新价值,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让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同时要多措并举涵养工匠精神,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培养更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

      企业高度认可创新理念,将其作为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宁波兴业盛泰副总经理刘志成说:“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最近5年引进的大学生是过去25年的总和,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年轻人,使企业保持蓬勃旺盛的创新活力。”企业每年都投入超过1亿元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改和研发,工艺技术水平已成行业标杆,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企业5年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盈利企业。

      深圳工业总会执行主席王肇文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管理层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研发投入力度空前,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各类企业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少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占到销售额的50%以上。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锋表示,为了走在同类企业技术前沿,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仅将所有销售额全部用于研发,而且还通过多种渠道融资,用于重点项目攻关。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副院长季春霖认为,“创新企业必须要加大研发力度,才能在国际上确保技术领先,公司近年来投入巨资进行全球收购并购,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为企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2015年收购新西兰马丁飞行包时,仅用了3个月就谈成交易,花费5000万美元,使得公司在个人飞行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涵养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

      江苏振江新能源装备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风力发电机结构件设计生产制造的大型钢构企业。公司负责人胡震说,很多人以为装备制造就是敲敲打打,没什么科技含量,那只是门外汉的看法。实际上制造企业的工艺设计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多措并举涵养工匠精神。

      “给西门子做风电配套,我第一次见识到顶级企业对于质量要求的苛刻。比如4.2米转子房,一共有27个孔,最终成品要插入27个销子固定,可以说每一个孔的位置精度都是非常高的,而热胀冷缩会给这种精度带来很大的挑战。”胡震告诉记者,正是得益于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公司发明出了一项“反变形技术”工艺,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曾经有个竞争对手比我们更早成为西门子的配套商,当时他们拥有70%的订单,而我们只有30%,然而去年他们倒闭了,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质量控制理念的缺失。”

      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潮正在杭汽轮集团悄然形成。聂忠海说,“要实现集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打造千亿级企业,创建国际品牌’的目标,‘铸工匠精神’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涵养工匠精神,公司近年来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营造优良的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企业文化;搭建有利于工匠成长的各种平台;从制度上设置弘扬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把传承放在突出位置,把杭汽轮的‘工匠精神’融合进去。”

      知识产权保护待强化 民企投资存壁垒

      不少高新企业负责人反映,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不足,一些高新技术产品迅速被抄袭复制却难以追责。此外,国家战略领域也存在一些障碍和壁垒,让很多民营企业难以施展拳脚。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一些企业的高新技术迅速被抄袭复制却难以追责

      光峰光电集团董事长李屹表示,2004年企业创业之初,就把研究方向投向了对显示要求最高的电影市场。2014年,光峰光电开发的全球首款20000流明符合DCI标准的激光电影放映机,被成功应用于《变形金刚4》的中国首映。公司为技术研发先后投入了数亿元资金,才研制出这一世界领先的技术,遗憾的是,国内外对企业的侵权行为随之出现并愈演愈烈,企业不得不起诉相关企业,但在打官司的时候发现,企业耗不起时间、精力,即使胜诉,国内的赔偿也很有限,对侵权企业形不成有效震慑。

      “好东西就应该有好价钱!一个创新产品如果没有30%—40%的毛利,研发费用根本收不回来。”伊顿库柏(宁波)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校说,企业产品创新最担心的就是仿冒,一旦仿冒产品横行,创新产品的研发费用根本无法收回,将严重打击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国家战略领域门槛太高,不少企业在关键领域发展遭遇阻力

      丁庆告诉记者,基于公司开展业务的需要,两年前,公司向工信部提出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尽管四处争取,但受制于既有法律法规,工信部对这一申请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依据是《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公司的国有股或者股份不少于51%。那就意味着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永远不可能取得这一资质。”建议适时放开卫星通信领域的行政许可审批,激活国内的商用民用卫星市场,根据测算,一旦放开限制,我国的商用民用卫星市场将达到万亿级别,符合供给侧改革的理念。

      季春霖说,“跟国有军工单位相比,无论在投资还是项目申请等方面尚有一些差距,希望能够与其享受同等待遇。企业还希望可以在军民融合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愿意承担国家军民融合‘试验田’的重任。”

      双良集团副总裁缪文斌说,集团在生物技术、碳纤维领域已经研发出了一些重要成果,希望政府能把更多的领域向民营企业放开,期待有一个公正透明的政策环境。

      建议把知识产权保护提到战略高度,对处在技术最前沿的高新企业开放战略领域

      李屹认为,知识产权关系到创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企业花费10多年精力研发出来的技术随意被人侵权却得不到有效制止,谁还愿意做行业的探路者和领跑者?建议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将其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充分保障高新企业的合法权益。

      宁波图兰多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昭良也认为,国家应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辛辛苦苦创新出来的产品如果得不到保护,就没有生命力,就会夭折,就会被假冒伪劣打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造力。

      业界人士建议,对处在技术最前沿、积极在海外市场布局的高新企业,在强化保密安全监管的同时,可以适当修改现有法律法规,放开相关战略领域,让处在技术最前沿的高新企业拥有相关业务经营资质,既可以壮大企业力量,还可以借道走出去,可谓一举多得。

      产学研相互脱节 产业工人培养存在盲区

      调研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目前产学研相关环节脱节严重,应重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中的纽带作用,尊重市场,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难题。此外,很多企业面临技术工人缺乏的困境,建议合理设计职业院校课程,培养适销对路的产业人才。

      产学研存在脱节现象,企业期待产学研融合真正解决技术难题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技术部副主任陶桂东说,我国的论文总量和科研投入在世界处于前列,但相当一部分成果得不到实际应用。一些高校在科研方面无视企业的具体要求,仅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研发数量,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尽快打通产学研中间环节,实现无缝衔接。“很多高校学生实习机会很少,有些甚至从来没到过企业现场,让他们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无异于缘木求鱼。”陶桂东说。

      季春霖认为,中国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小项目大评审,大项目小评审。一二十万元的项目,层层审批,环节繁杂;相反,上亿元的项目就几个专家一评就过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前期入门难,后期管控不严。对于创新类企业项目,入门不妨松一些,要鼓励不确定性的创新,要敢于让创新企业试错。

      刘志成呼吁,国家要重视对基础材料研发的支持,要加强对产、学、研、用的融合,让科研院所、大学等研究机构好的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与市场对接,不要只停留在课题层面。

      产业工人培养存在盲区,按部就班的培养模式亟待转变

      缪文斌认为,人才的缺失是最棘手的问题。以前的员工大多在制造设备领域,而现在既要懂制造技术又要懂运营服务,按部就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随着形势转变思路。

      胡震提出,目前,我国过度重视大学研究性教育,忽视职业教育,造成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研究生不肯到车间一线去,而职业教育又没学到实际技术,造成企业能用的人才很少。当务之急是要有一批素质精良的产业工人队伍。

      李方平告诉记者,目前企业产能严重供不应求,技术工人缺乏是制约企业规模扩大的重要障碍。企业只能委托某些职业学校定向培养,但速度很慢,有不少中标的订单由于产能不足只能取消,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大憾事。

      建议增加产学研融合广度深度,改革产业工人培育模式

      不少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需要大量焊工、铆工、钳工、机加工、涂装工等,但招到的工人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快为企业所用。振江新能源装备公司曾经联系过一些技校招一些学生,但发现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差,学电焊的两年下来都没练过几根焊条,学机床加工的没操作过机床,问题很多。

      陶桂东等业界人士呼吁,产学研融合亟待拓展广度深度,要打通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的中间环节,让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让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破解科研项目提前结题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之时充分做好基础评估,同时对项目全程强化监管。

      刘志成说,社会太注重精英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产业工人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年轻人不喜欢做工人,没有成就感,对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建议仿效德国的教育结构,70%是职业教育,30%是研究型教育。国家从社会环境营造上要重视产业工人,在工人培养上重视企业需求,让人才更加“适销对路”。

      让更多民营创新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一些高新企业负责人反映,当前,不少新兴行业正在制定标准,但存在大型央企国企话语权过重、标准不够科学客观等问题,业内建议听取多方声音,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机制。

      行业标准制定存在不够科学客观等问题

      “国内机器人本体、智能生产线等行业缺乏明确标准,即使有一些制造参数也存在变量,亟待在实践中予以规范明确。”高明作认为,在不少新兴领域,要么没有行业标准,要么行业标准存在不够客观、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希望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并结合行业实际情况予以制定并不断完善。

      钱锋表示,“行业标准制定应该更为科学,参与制定的大型央企与国企不宜太多,因为不少大企业本身主业并非石墨烯,有的只是打着石墨烯概念的企业,缺乏制定这一行业标准的能力与水平,远远不如一些规模虽小但主营业务是石墨烯且有主打产品的高新民营企业。”

      对新兴行业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宝博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刘学告诉记者,不久前一项公司课题参与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答辩落选了。“公司从2013年就开始启动相关研发,机器人智能生产线集成系统在饲料行业应用占到70%以上,作为一家民营创新企业,由于缺乏与国家相关部委及科研院所直接的沟通渠道,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行业战略信息,申报项目自然会有缺陷。尽管企业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可以考虑给予部分支持,毕竟企业为技术创新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也希望得到认可。”

      一些高新企业负责人认为,国家支持的资金不能总是给少数大型企业或者领军企业,而是要尽可能扩大普及率,尤其是对起步不久的民营创新企业,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钱锋表示,应该强化提升国家对新兴行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明确“国家搭台、企业唱戏”这一方向,在新兴行业,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推动产业化,则面临投资大、风险高、见效慢等问题,不利于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还有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各地政府对新兴行业的扶持政策各异,有些地区地方保护色彩较为浓厚,也在客观上对外地企业产品造成了冲击。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明晰相关政策,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规范行业良性发展。

      多倾听高新企业与一线人员的声音,让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梁建英说,无论行业标准还是产业政策,都应务求科学客观,并且要有连续性,为此,需要相关部门多倾听一线人员的声音。

      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敏卿说,“十三五”规划重大专项马上启动,希望加大生物医药行业投入,对创新工作应该采取宽容宽松政策,给予持续长期支持,国内医药创新政策应该向中小型的创新性企业倾斜。

      季春霖认为,在制定行业标准时,要尽可能多地让民营创新企业参与进来。“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是良性竞争,光启研究院与军工国企曾在9个月内进行了6次技术较量,全部胜出,一些军工企业为此也加大了技术研发力度,科研水平提升很快。在一些高精尖领域,民营创新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中,应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能依靠企业大小及产值销售额等,作为选择行业标准制定者的唯一条件。”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