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耳熟能详的儿歌,伴随几代儿童快乐成长。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然而近期记者在多所小学、幼儿园走访发现,如今对“00后”、“10后”孩子而言,广为传唱的儿歌似乎越来越少,经常可以见到一脸稚气的孩子,懵懵懂懂地唱着“今天你要嫁给我”或“大王叫我来巡山”。
“现在孩子对儿歌好像没啥兴趣,总感觉那些都是叔叔阿姨的歌。有一回我教孩子们‘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结果孩子们问我‘老师,一分钱是什么样子’。”西宁市育新幼儿园教师苗瑞婷说,如今音乐教材、参考书上的歌曲,大多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部分歌曲与当下孩子的生活已有一定距离。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儿歌创作,似乎“后劲不足”。“儿歌创作的枯竭,一方面因为儿歌大多难以市场化,导致很多音乐人对儿歌创作并不热衷;另一方面,现在社会上缺乏对儿童天性的关注和内在需求的呵护,导致一些儿歌成人元素过于明显,很难唱到孩子的心里。”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霍静说。
“当下有不少娱乐节目,拿‘小大人’当‘卖点’,孩子扮成大人,唱着大人的歌曲,甚至模仿电影明星。这样其实会给家长造成误导,认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有没有儿歌关系不大。”西宁市南大街小学大队辅导员汪源认为,孩子的成长有鲜明的阶段性,过多、过早地接触包括流行歌曲在内的成人文化,很可能会“拔苗助长”。
一线小学、幼儿园教师表示,要让孩子的生活充满歌声,应拓宽儿歌展示、推广的平台。“儿歌创作需要真情实感,老师、家长在和孩子的接触中,往往有很多独特的发现,懂音乐的就可能把这些发现与感悟写成儿歌。应该给基层、民间的儿歌创作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让他们的作品被更多的孩子所熟知。”汪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