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总理工作报告中,有一个新词十分抢眼,就是“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因为这个最新的提法回应了当下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对双创给予有力有效的支撑。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其中专门对上述的“四众”平台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次“四众”写入举世瞩目的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无疑将这一问题再次提到了更高层面。
问题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关键是如何落实。几年来大家对如何支撑创新创业,似乎有了基本的套路,或称为模式:给个孵化器先起步,设法多融资,然后帮着打开市场做好营销。看上去创新创业的“痛点”和关键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实际上在具体操作层面,创新创业的主体依然觉得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弱不禁风,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性地落实这些基本认识,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大家都知道的“痛点”,社会有限的资源如何做好各自的定位,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让更多在创新创业中遇到困难和障碍的主体真正舒筋活血。
在这些大的问题之下,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探索和思考,比如孵化到什么时候、什么程度合适?怎么确保在需要融资时资金很快到位,征信问题还有没有新的路径?在小企业已经做大了以后还需不需要继续扶持,怎么扶持,和最初的孵化有什么本质区别?
当然,我们从各地的具体实践中已经看到了广东、上海这些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地区有价值的探索,让人们看到只有用创新的理念去考虑如何支撑创新,打破惯常的思维,才可能从越走越窄的套路中辟出创新的路径。
无“立”思“立”,有“立”思“破”。这实际也是一个朴素的辩证法则,在扶持创新创业这个领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