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新闻>> 时政要闻>> 正文
  • 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二中学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异同

  • 时间:2015-12-15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2015年12月8日,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二中学联合地大附中、蒲黄榆一小、教科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联合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修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教授为大家上了一节生动的思维可视化课程。刘教授从学科思维导图与传统思维导图的异同以及如何从道法术三个层面画好学科思维导图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老师们表示受益匪浅。以下是学科思维导图的相关介绍:

    思维导图(mind maps)又叫心智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全新笔记形式,也可称之为一种思考策略、思考方法、思考工具。它最早的用途是用来帮助“学困生”化解学习障碍,后来被教育界、工商界、法律界等领域的精英群体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
    “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进,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那么,“学科思维导图”与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到底有什么区别?两者又有什么渊源?为什么一定要提出“学科思维导图”这个概念?怎样才能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思维导图的学习者。

    ● 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差异
    从直观上看,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确长得很像:①两者都主要是由关键词和引导线构成;②都呈现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层级结构;③都图文并茂。但“长得像”只是表象,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或者说是灵魂上的差异,具体见下表。

    综合上表,在思维方式上,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考。放射性思维重视自由联想,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严格要求,想到即合理;而结构化思考非常重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关键词的生成上,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主要依靠绘图者的自由联想或从材料中直接提取,难度不大;而学科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则要绘图者依据学科特性来进行提炼、概括、添加标注,这对绘图者的思维能力及学科功底是一种挑战。另外,在功用上,思维导图侧重“整体感知记忆”和“发散思维策略”的培养;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侧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及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难度更高,但其教学应用效果也更明显。
    ● 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渊源
    刘濯源说:“从渊源上讲,学科思维导图是转基因的思维导图,没有思维导图当然不会有学科思维导图,但学科思维导图又的确已经不是原来的思维导图。”为何这样讲?因为学科思维导图的原始基因(关键词、引导线、层级关系、色彩与图形)均来自于东尼·博赞所发明的思维导图,但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根据学科教学效能提升的需要,陆续将这些原始基因与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逻辑学、教育心理学、记忆技术以及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内在思维发展规律、课程改革思想、考试规律等基因进行重组,最终提出“学科思维导图”这个概念,并且重新设计了品质标准、绘制方法及学科教学应用策略。通俗地讲,学科思维导图继承了思维导图的主要原素和表现形式,所以它们长得很像,但在内涵上深度整合了逻辑思维及学科教学思维,使之更加适用于提升学科教学效能。当然“转基因”只是一个比喻,两者不是同一技术领域(一个是生物工程,一个是思维工程),所类似的是“重组”与“融合”的模式。
    ● 为何一定要提出“学科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2006年曾达到一个小高潮,很多中小学申报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方向的相关课题。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问题,与许多时髦概念的命运一样,思维导图也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概念炒作大于实际操作的泥潭,在教学效能提升及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在一些地方,使用那些不讲究层级结构、不注重逻辑关系、不提炼关键词、侧重于随机发散思考的思维导图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对知识加工粗枝大叶,不究竟的思考习惯。面对这种情境,我们反复研讨,深入研究如何将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整合最终提出“学科思维导图”这一概念,以区别于“思维导图”,并围绕“提升学科教学效能”这一目标开展了研发工程。经过近15年的系统性研究,5年多的一线教学实践应用,“学科思维导图”对提升教学效能和学生的学习力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验证。

    ● 如何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
    如何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从道、法、术三个层面来谈:
    第一,道的层面(明确方向)。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使知识的学习从“记忆导向”转变为“理解导向”,并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如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等)。
    第二,法的层面(明晰规则)。为保证学科思维导图的品质,我们研发团队在反复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科思维导图品质管理十二条标准》(如下图)。
    “一图一中心,主题要突出”也就是说一张学科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中央图,不能多中心,主题要明确,不能又想说东,又想说西。“主干不超七,记忆好管理”是指一般学科思维导图的主干最好不超过七个,因为人脑同层级记忆宽度大概是“7±2”,超过7个容易乱,但主干也不宜过少,那样说明思维广度不够。“层级三至五,宏观到具体”,层级主要指思维深度,根据十几年的研究发现,三到五层最好,层级过少知识处理不到位,层级太多容易跑题。“易读信息大,导线须转平”,学科思维导图的内容比一般思维导图的信息量大,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知识的深加工和理解而不是强调记忆。“关键词精准,增减都不行”,优质学科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要精练到增一字多余,少一字不明,绝不能是大句子,因为罗列句子并没有启动思考。 “色域区分明,一眼就看清”指要用不同的颜色将知识模块进行区分,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在“忆图”时也可以根据颜色来进行回忆。
    比“形”的6条标准还要重要的是“神”的6大意识。第一个是“目标意识”,画学科思维导图首先目标要清晰。比如一篇课文,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可用“识读”消灭字词,“理读”理清文章结构,“品读”欣赏里面精美的词句等。“问题意识”,这是更重要的,学科思维导图的展开一定是由问题引导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淘金式发问就是不断追问的递进式思考。“要素意识”指什么样的体材就要提什么样的要素,比如说明文,其要素就是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记叙文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层级意识”指同层级及上下级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不鼓励个性化的随机发散。“对象意识”是指画学科思维导图要分学情、分学段、分对象,不能过于艰深,也不可浅薄,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规律意识”强调一张优秀的学科思维导图,一定要把考试规律(题型意识、考点意识、解题策略)和学科规律融入学科思维导图之中,只有这样,才是对提升学生学科水平有用的。
    第三,术的层面(用对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非常简单,我们编了一个口诀来帮助大家记忆:“一画中央图,主题要突出;二画图主干,大项要列清;三把分支画,细节辨分明;四将图画完,浏览作补充”。学会画图并不难,但刘濯源老师常说“功夫在图外”,学科思维导图的品质不只是由画图的技巧来决定的,而是由绘图者的思维品质和学科功底来决定的,为图而图,忽视图背后的思考方法,是舍本逐末。因此,教师要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必须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逻辑能力(如概括、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等),学习有效的思维方法(如发散、聚合、递进、转化、辩证等),另外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也是重要基础。
    显然,绘制一幅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比画一幅随心所欲的“思维导图”要难得多,但正因如此,它对提升学科教学效能的作用才是巨大的。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