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使我对孩子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
前不久,班内出现了物品丢失现象,一位同学的手机不见了。我和其他老师在班里暗中观察,但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并未看出端倪。看来把手机拿走的学生并非第一次这么做,所以才会如此坦然。
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这么做。首先将此件事情向全班同学报告,并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或者新鲜的事物,看到别人的东西很吸引自己,情不自禁地拿来看一看或者玩一玩都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须经主人同意,不能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拿了不还。随即,我让学生们讨论,如果自己心爱的东西丢失是什么心情,请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并请他们想一想,班级出现了这样的事,他们作何感想。孩子们积极发言,谴责拿手机的学生,都义愤填膺地说,要合理找出“肇事者”。最后,我说了丢失手机的特征,让大家留心观察,提供线索。
在讲述这件事时,我刻意避开了“偷”的字眼,但我知道,我的这些做法肯定会让他惴惴不安。为了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我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纸,让他们写下想对老师说的悄悄话。我本以为,经过前边的“造势”,迫于压力,“肇事者”一定会向我坦白。然而事与愿违,孩子们的悄悄话中竟然是毫无线索。
正当我感到有些失望时,第二天,事情出现转机,拿手机的学生沉不住气了,为掩人耳目,他想了一个笨办法,跑来跟我说今天早晨他的手机也不见了。我让他讲一讲事情的经过,他的话漏洞百出,一会儿说手机丢了,一会又说可能落在家里了。我私下与家长取得联系,证实他是在说谎。当天放学后,我把他叫来单独谈话,一番循循善诱,他终于承认了错误,把手机还了回来。
本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没想到几天后,这个学生又拿了其他学生的饭费。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真想把他的所为告知全班,让大家一致谴责他。但转念一想,如果真这样做,他以后在学校哪有容身之地,可能永远背上“小偷”的恶名。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和他进行了一次倾心长谈。我说,老师很信任你,但你却不把我的信任当回事,这让我很心痛。听了我的话,孩子落泪了,显然心理上有所触动。
事后,我把孩子的父母叫来进行深入了解,找到了孩子这一坏习惯的根源,孩子小时候跟保姆长大,在家常偷偷拿父母的钱,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为此,我们希望父母配合学校来教育孩子,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一段时间后,班里再也没有发生类似问题,这个学生也成了对我无话不说的朋友。
这件事使我深深意识到,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行为决定着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状态。面对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多一点信任,多一些关爱,多一份宽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中幸福成长。
的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质量。面对学生,教师既要有足够的宽容,允许他们犯错误,耐心地等待花开,又要有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科学施教,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班主任李亚星曾遇到一位特殊学生,因为心理晚熟,经常会在班里制造各种麻烦。对这样一朵“迟开的花”,看看李老师是怎么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