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基于学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扎实推进,也基于个人对幸福教育的不断深入理解,我在幸福村学区明确提出,启动“幸福教育工程”。希望通过营造幸福校园,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给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实现师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幸福教育不是一句空谈,必须有行之有效的抓手,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时在幸福村学区,我主抓了这样三件事:一是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围绕“幸福教育”,提升校长和中层干部的学校领导力;一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打造幸福的教师团队;三是以“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为落脚点,奠定学生幸福生活的基础。
作为学区领导,我所做的这些事情,仍属于观念引领的层面。就好比是,我把大家带到幸福教育的门口,如何去寻找幸福、创造幸福,还要靠各个学校的校长和师生们自己去摸索。
我也欣喜地看到,就像新源里四小一样,各个学校都基于自己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用独创性的学校文化实践去诠释幸福,丰富着幸福教育的内涵。
在三里屯小学,校长朱勇哲对幸福教育的理解就是“方寸之间的精彩”。这是他从学校的办学特色中提炼出的学校文化定位。
三里屯小学最有影响力的一项办学特色,就是儿童摄影。这里是全国最早开展儿童摄影教育实践的学校之一,始于1985年。学校有一位醉心于儿童摄影教育的教师叫刘建昌,起初是在少年宫教学生们学摄影,后来成了三里屯小学的专职教师,几十年一直专心研究儿童摄影。在他的推动下,三里屯小学的摄影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远近闻名。学校在2001年成立了摄影学生社团,后来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摄影课,编写了全国第一本小学生摄影教材。
朱勇哲来到这所学校时,学校的儿童摄影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摄影兴趣小组,到后来的摄影社团、摄影校本课程,再到以摄影为主题的班队会、社会实践,有了丰厚的教育积淀和实践经验。
了解了学校摄影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朱勇哲有了新的思考。怎样将这项特色教育活动再往前延伸一步,凸显它的教育功能,是他提出的一个教育新命题。
“我们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掌握一项摄影技能吗?如果仅止于此,它只是一项特色课程、特色项目。所谓摄影教育,是把摄影作为一种教育的载体,通过它来实现我们的教育功能。”朱勇哲这样说。
因此,基于摄影的特点,朱勇哲对摄影教育的内涵有了一个形象概括——“方寸光影,诠释生命历程”。后来,这句话又被浓缩为“方寸之间的精彩”。
“这就是我们对幸福教育的理解,也是我们创造教育幸福的独特方式。”朱勇哲说。也就是说,在三里屯小学,摄影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是通过摄影,让学生认识生命、发现精彩、感受幸福。
有了这样清晰的学校文化定位,三里屯小学进一步梳理学校摄影教育的实践与理念,最终把摄影教育的基本功能确定为“四个学会”。
第一,学会记录。这个很容易理解,摄影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记录生活,把瞬间定格为永恒。如何让学生学会记录,三里屯小学提出两个核心点:观察、捕捉。摄影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生活的窗户,把生活聚焦于方寸之中,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观察。同时,摄影又是有选择地记录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捕捉,在瞬间做出判断,真善美的判断、事物主与次的判断等等。
第二,学会表达。摄影给了孩子“另外一只眼睛”,让他用其他人没有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认识与情感。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学校把摄影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三八”妇女节到了,教师让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相机,用镜头去记录母爱的瞬间,表达对母亲的一份感恩之情。在这样真实生动的教育中,学生们体验到了浓浓的母爱,也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第三,学会欣赏。摄影本身是一种创造美、欣赏美的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要学会悦纳自己,也要懂得欣赏他人。
这里的“欣赏”有两重含义。一是专业性的欣赏,面对一幅摄影作品,学生们要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认知,从曝光、色彩、构图以及表现的内容等方面进行欣赏。二是人文性的欣赏,每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背后都有深刻的故事,都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们经常会展示一些震撼性的摄影作品,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感悟自然,感悟真善美,感悟爱,感悟幸福。
第四,学会创造。摄影不仅是再现生活,而且是通过摄影者独特的视角,去创造美的意境,传递独特的意义,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也因此,三里屯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去采风,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对真实的社会情境,在摄影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迁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朱勇哲眼里,只有明确了这样四个基本功能,学校所做的一切才真正称得上是一种完整的摄影教育,称得上是一种学校文化,也才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
就在2009年,一辈子奉献于儿童摄影教育的刘建昌老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能够获此殊荣,也是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褒奖。刘建昌曾说,他年轻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成为摄影家,如今这个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并不遗憾,因为他成了儿童摄影教育家,如今担任着中国摄影家协会青少年摄影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儿童教育摄影成了他最钟爱的事业,也使他从中感受着教育的幸福。
更可贵的是,多年来,学校在摄影教育中不仅创造幸福、感受幸福,而且身体力行地向周围的社会传递幸福。早在1992年,三里屯小学师生到贵州六盘水进行摄影采风,用镜头记录下当地农村孩子刻苦求学的情景,回到北京后举办了一场影展。被照片中的情景所感动,参观者纷纷捐钱捐物。最后,三里屯小学师生用募捐来的钱,在六盘水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20年后的2012年,学校师生重返六盘水,学生们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了很多图书,教师们送教下乡,义务讲了十几节公开课。最有意义的是,学校还捐献摄影器材,为希望小学建起了一间摄影教室,把摄影教育的种子撒播到偏远山区。以后每年暑期,三里屯小学都会选派学生,跟希望小学的孩子互换生活环境,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生活体验。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听说此事,特别派记者全程跟踪记录,把孩子们两周的生活情景完整拍摄下来,最后经过剪辑,以《与希望有关的事情》为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印象最深刻的是,记者问其中一个来北京体验生活的孩子:“你觉得是北京好,还是老家好?”
孩子回答说:“我觉得老家也挺好的,北京没有那里的空气,没有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还有一个小女孩,原本被选派到北京来,因为要随打工的父母到外地上学,遗憾地失去了机会,小女孩难过地哭了很久。这一幕也被记者拍下来,第二年的学生交换活动,学校想办法找到这个女孩,帮她圆了梦。平生第一次来到北京,看到天安门,小女孩又掉泪了,她说没来以前,觉得天安门就是一座大房子,看了以后才知道是这样雄伟!
这样独特的体验对三里屯小学的学生,也是终身难忘的教育。他们到了六盘水,住到当地的村民家,除了跟这里的孩子一起学习,还要学会自理,学着料理家务,学会跟家里的兄弟姐妹相处。临别时,他们也依依不舍,和当地的学生约定,十年后一起到北京的大学再相会。
“说实话,这样的活动很难说谁受益更多,在把幸福传递给山区孩子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在更深的层面理解了幸福的含义。”朱勇哲深有感触地说。
在方寸之间记录生活、表达自我、欣赏世界、创造精彩,这是三里屯小学对幸福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创造。他们的感悟与收获,超乎我的预料,也给我很多新的启示。
当时的幸福村学区,在幸福教育工程的推动下,各个学校都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一样的幸福教育。例如新源西里小学的融合教育、左家庄二小的“礼诚善”教育,有的学校追求“健康阳光”教育,有的以“尚美”为学校的文化旨归……大家都在创造幸福教育的路上前行。
让我尤其欣慰的是,几年后,朱勇哲担任了幸福村学区管委会主任,依然把幸福教育作为学区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用他的话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身在幸福村学区,而是因为在追求幸福教育中,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也真正从中受益。幸福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也不能成为一所学校、一个学区的专享。对于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我们就应该继续坚持下去,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