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天,是安贞里学区的教育发展实现整体性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个夏天,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策略正在诞生前的阵痛中不断孕育着。
学校的金帆民乐团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结束,我开始思索着学区发展的一个方向性问题。作为学区管委会主任,我有责任从教育公平、公正的立场,让学区内的每一所学校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学区内所有学校都提供一种实践模式或操作智慧,是我思考的核心。而安慧里中心小学的艺术教育实践,让我有了信心,也萌发了将艺术教育推广到学区所有学校的念头。
虽然有了明确的设想,但我没有贸然实施,而是分别召集学区内的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普通教师进行研讨,向他们提出我的想法。
一开始,有人不太理解,在他们看来,安慧里中心小学的优势在于有金帆民乐团,这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安慧里中心小学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其他学校未必能行得通。很显然,他们没太明白我的意图,以为是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就是要以金帆民乐团为标杆。
实际上,安慧里中心小学本身的发展也说明了,艺术教育不是要拘泥于民乐这一种形式。而在学区推广艺术教育,就是让各个学校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发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形成适合于本校师生的发展特色。
任何一项改革,理念的转变是艰难的,但理念的转变又通常是伴着实践的深入逐渐明朗,就是在与校长和教师们的反复沟通中,经过思维不断碰撞,又经过几易其稿,就在2010年秋季开学前,一份安贞里学区艺术教育三年规划诞生了。
规划的制定,并非是安慧里中心小学经验的简单复制,我带着大家认真研读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以及市区在发展艺术教育方面的指导意见,最终确立了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大艺术教育观”的理念,主张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尚美、以艺育情。
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的艺术教育从这样几个途径来落实:首先,建立、完善各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广泛开展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努力提升学生艺术社团水平,逐步打造特色、精品社团。其次,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广泛开展普及性艺术知识教育,大幅度地提高各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第三,将艺术教育渗透各个学科,逐步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第四,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四个实施途径,凝聚着全学区教师的智慧,也是我们在讨论后形成的共识,其中体现了我们对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我一直认为,艺术教育只是一项教育手段或载体,其最终旨归,是落实素质教育。它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区域化、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为什么要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联系起来呢?这其中也包含着我的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时候,我们靠德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美育来解决。
说到底,开展艺术教育一定要有整体性的思维,不能就艺术谈艺术,要将它与学校全体工作有机结合。
目标清楚了,途径确立了,如何稳步推进也很重要。我们之所以提出一个“三年规划”,就是不希望所有的事情都一哄而上,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根据现有条件,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操作策略。
因此,我们确定了三年三步走的战略,第一年,重点是社团建设,搭设活动平台,创造艺术氛围;第二年,开发校本课程,加强课程建设,制定管理和保障机制;第三年,实施课堂渗透,提升教师的艺术教育素养,艺术教育初见成效。
让我最感欣慰的是,虽然在初始阶段,校长和教师们都有些异议,但一旦形成制度方案,进入实施阶段,各个学校的执行力都很强,创造力也充分显现出来。
按照三年规划,我们的一项重要机制创新就是,成立了安贞里学区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艺委会),全面负责各个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艺委会一成立,很快进入角色,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为督促各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艺委会研究制定了学区艺术教育工作的评估指标和参考等级标准,将艺术教育的成果纳入学区“星级学校”评比的条件之一。有了这样的激励措施,各校都主动行动,从艺术社团建设、课外活动,到艺术类校本课程,都陆续启动,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日渐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