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的“未来之星”全国青少年体育大会召开之际发布。
《报告》指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
蓝皮书以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为主题,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活动、学校体育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等基本状况、理论、实践经验和问题等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入分析,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状况和主要进展。
蓝皮书中,截至201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连续上升趋势。城乡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发育水平增幅明显。从2005年开始,青少年肺活量指标稳步上升,扭转了自1985年持续下降20年的趋势。
与此同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尤其是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特别是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和50米跑等方面,大学生的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
为何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中国教科院等部门的专家认为: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行为缺乏是当前大学生的“致命伤”。很多大学生生活无规律,加之网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严重缺少体育锻炼和必要的体力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也是一个原因,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院校通常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且每周只有一次体育课,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大学体育课多数存在“放羊”的情况,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同时,学生课外锻炼的积极性明显不足,主动锻炼的人群还不到学生人数的三成,女生连一成都达不到。
由于大学体育教育中,很多项目采取选修制,缺乏硬性的达标制度,这也让大学生逃避了比如长跑、引体向上等项目。
除了一些主观上的因素,高校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也存在不足,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渴望参加体育活动,但场地和设施的限制也让他们很难实现。
青少年的健康事关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体质的提升需要时间,而《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的发布对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各个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副所长冯连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