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育儿>> 素质教育>> 正文
  • 不只是教育冲撞:"中国式课堂"英国实验的另一种思考

  • 时间:2015-08-20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近日,5位中国教师“接管”50名英国中学生,开展为期4周的“中国式教学”的实验,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关注。BBC(英国广播公司)以“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为题,拍成了纪录片,8月4日才播出第一集,英国媒体、社交网站就沸腾了;在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以《中国课堂“经典场景”搬入英国课堂:看教育的冲撞》、《5名中国老师赴英国调教“熊孩子”》等为题连续发表4篇文章,估计,讨论的热潮还会继续。

      我不是追逐新闻和时尚,只是说几句自己想说的话,因为,这一实验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我也不只是有感而发,而是觉得中外教育的比较一直若明若暗,今天这一报道似乎给我们送来了真实信息,明晰了一些问题。这些都与我们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

      “中国式课堂”实验大致的情景是:早上7时到校、每周一次升旗、身着统一校服、轮流打扫教室;50人大教室、上课安静记笔记、一天11小时学习、夜自修;中国孩子的数学水平领先英国同龄人3年以上,中国老师只用15分钟就把所有公式讲完了……BBC对中国式教育特点的总结是:“超长的课时、严格的纪律要求、惨烈的竞争”;英国《卫报》说:中国老师“登陆”,占领英国课堂,勇敢的英国佬要夺回教室……如此等等。

      细看报道,大家讨论的话题几乎都聚焦在教育的冲突上,这没错,不过,中英教育的差异,乃至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异,存在着冲突,早已形成共识,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可以再往深处讨论。中国式课堂的优缺点,我们大体上也心中有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也已形成共识。因此,我们的讨论,仅仅聚焦于差异、冲突上,是不够的;中国式课堂经典场景搬上英国课堂,蕴含着诸多可供开发的元素。我们完全可以从差异、冲突,从谁优谁劣、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来产生新的问题域,换个角度,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课程改革走向更深处。

      我以为,至少有以下问题可以作些讨论。

      其一,课程改革与建设应当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格局来观察和思考。英国的弗里德曼那本极有影响的著作《世界是平的》,明确地告诉我们,合作高于竞争,人们要跨越国界、地界的隔阂,走到一起来,共同缔造“平”的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份国际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也提醒我们,教育正呈现着共同的走向,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是所有国家共同创造的。回顾20世纪教育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改革已从世界裂变中的教育改革走向对峙双峰的教育改革,继而走向多极世界中的教育改革(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改革的世界格局已基本构建起来了。如今,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兼,则可达济天下。BBC的这次的实验并不出人意料。最近两年,英国向中国教育“取经”的步子越迈越大,包括去年年底,英国教育大臣邀请中国数学老师到英国“支教”,也包括英国计划引进中国数学教辅材料《一课一得》。这不仅说明英国教育界的谦逊、好学,更说明当今这个时代的教育需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交流,要学会分享、学会比较、学会借鉴、学会改变。可见,英国教育界的举动具有全球性的眼光,彰显了一种战略思维,因而是一种大智慧,这很值得我们学习。世界教育是一个坐标体系,我们的教育要从这坐标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晰自己的身份,知道要从哪里出发,走到哪里去。“坐标意识”是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其二,课程改革与建设应当进行最真实的实验。据称,BBC与5名老师有项重要约定:把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尤其是与英国教育对比强烈的搬来英国。他们在与中国老师沟通时反复强调这一点。可见,这是一种教育实验,是真实性极强的跨国教育实验。教育改革需要实验,那种止于浅表层的所谓差异、冲撞应当通过实验来验证,从经验走向实验,从想象走向实证,才能客观地重新认识那些所谓熟悉的问题,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而从陌生处发现规律,教育改革才会真正走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这项实验又基于一些背景的思考:“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名榜(主要指PISA测试)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那么,中国式教育对英国的部长们为何如此有吸引力呢?”《卫报》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的这番话,不只是他个人的,几乎是全英国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的。提问中深藏着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而真实验才可能有真答案。尽管这些问题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解决的,但它绝对是一次良好的起步。中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需要这样高品质的实验。

      其三,课程改革与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儿童。儿童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课程的背后是人,是儿童。李希贵曾经说:“我们学校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人的。”他的意思绝非是对学科教学的否定,而是强调人才是目的,学科教学不能只见学科不见人。BBC的这次实验,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聚焦在学生上,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上。当英国学生脱下紧身衣,穿上校服的时候,当英国学生不理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时候,当英国学生在老师们讲解理化知识时,一个学生用口技打着节奏,更多学生自顾自聊天、打闹的时候,课程内容在哪里?课程标准在哪里?知识在哪里?能力在哪里?爱莉诺·达克沃斯把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成果成功地运用于教学,提出“教学即儿童研究”,明确揭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走向。因此,中国教师如此重视课堂纪律不无道理,但仅此又不够。深处的问题是,要研究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无论是中国式课堂,还是英国式课堂,都必须紧盯学生,紧扣着儿童研究展开。当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提出,教育开始转型,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在我看来,学生不是“熊孩子”,而是教育与课程往往“熊”了,所以让学生站在课程的正中央是必然的。

      不只是教育的冲撞,“中国式课堂”的英国实验,我们应当深度关注与研究。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