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市场风云再起,关于新一轮“货币战”将爆发的担忧情绪再次冒头。
一次性贬值
此次触发这种担忧情绪的是人民币兑美元令人意外地贬值近2%。中国人民银行将这一波动称为“只有一次的修正” ,以及一次旨在让人民币的价值对供应与需求转变更敏感。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导致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风险上行,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其他国家针锋相对的回应。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5年8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2298元,较上一交易日大涨1136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1.8%。 一次性的幅度为“1.8%”的贬值,既不会对提振“中国制造”商品竞争力起到太大的作用,也不会让其他国家的出口商置身危险境地。扣除通胀因素,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兑其贸易伙伴货币已经升值44%。
市场冲击
不过,此次意外的波动,的确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声明公布后,包括韩元和新加坡元在内的部分亚洲货币大幅走低。交易者的担忧或许太过夸张,但是也并非毫无理性。到目前为止,市场普遍认为,中国不会通过让人民币贬值来提振国内经济增长。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政府不愿意上调国内借款人的外债偿债成本,而目前中国借款人已经欠下了近9630亿美元的离岸银行债务;也不想加速资本从国内紧张不安的股市流出。此外,中国想要提振国内消费,同时不鼓励包括钢铁在内的大宗商品行业的投资活动。大宗商品行业早已陷入产能过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政府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年底能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不守规矩”的贬值可能会破坏所有的这些目标。
当然,经济可能过快地失去动力,令中国政府无法毫无顾忌地追求中期目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最新度数,仍是令很多经济体羡慕嫉妒恨的“7%”。然而,上周末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出口遭遇大幅下滑,生产者价格继续疲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市场力量用某种令人民币难以忍受的力量挤压人民币,中国政府似乎越来越不太可能视而不见。如果对较弱势货币的偏爱成为一种更持久的贬值运动,其他国家除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或许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