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军营展示国威军威
——北京卫戍区某团执行外事任务扫描
仲夏,酷暑。
京北山区,依山而建的演训场热火朝天。除了完成正常的训练大纲外,对外开放的北京卫戍区某团官兵还必须完成额外的训练任务:仪仗、操枪、军乐等外事科目。
尽管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但官兵们从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国家和军队。
“打仗不能选择天候,更不能选择场地”
在一次大雾笼罩的外事表演中,红四连上士于海辉卧倒出枪、扣动扳机,一发发子弹呼啸而出。片刻,自动报靶系统显示:20发子弹200环!
“打仗不能选择天候,更不能选择场地。”于海辉朴实的话语透出自信。为了追求射击精度,红四连官兵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轻武器实弹射击,20发子弹低于190环就算不合格!
“射手们平时训练特别辛苦,在枪机上顶弹壳、顶风逆光练眼神、录音对比听效果……他们自创的训练方法如今已经在很多部队推广。”一路上,团长王林武都在向记者介绍官兵平时的训练。
礼服是仪仗队和军乐队外事场上的“战斗着装”。冬天的北京怀柔山区,零下20多摄氏度,为了保持动作不变形,他们单衣单裤,站在寒风中一动不动。夏天烈日当头,礼服则成了一套“保温”的盔甲,一场表演下来,马靴里能倒出水来。
今年夏天,丹麦国防司令一行来团参观。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顷刻暴雨如注。雨越下越大,礼服湿透了,马靴里蓄满了水,萨克斯等乐器出气孔出现积水。丹麦国防司令把目光投向了军乐队。队员们在风雨中犹如一排排挺立的塑像,没有人走神,没有人晃动。
“表演科目照常进行。”随着解说员的口令,数十名射手冲进暴雨中,伏地出枪,溅起一片水花,枪声四起。厚厚的雨帘没有影响射手们的射击,6项射击科目项项优秀!
骤雨中,一直透过望远镜仔细观察的丹麦国防司令起身走向满身泥水的官兵,与中国射手们一一握手。
“军人血性瞬时迸发,靠的是厚积薄发”
红四连中士吴浩是有着“蜘蛛侠”之称的攀登能手。
吴浩的手臂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问及伤疤的由来,吴浩说起那年为白俄罗斯国防部长一行演示反恐行动——一番激烈“交火”后,“恐怖分子”潜逃入楼,他受命攀登至楼顶监视“恐怖分子”的行动。闻风而动的吴浩“噌”的一声“贴”在墙壁上,攀登过程中,手臂不慎被铁片划开一道口子,他任凭铁片卡进肉里也没作任何迟疑,鲜血瞬间染红整个手臂。
表演结束后,吴浩的手臂缝了9针。军医心疼地埋怨他:“当时只要拨开铁片,也不至于缝这么多针。”
“我的一举一动,在视频系统里看得一清二楚,要是动作不连贯,影响演示效果。军人的血性瞬时迸发,靠的是厚积薄发。”吴浩说。
谈到军人血性,该团五连“红三班”第61任班长耿浩博也有他的理解。
那是5月的一个下午,芬兰国防部长带队到该团参观访问。作为护旗手的耿浩博高擎鲜艳的军旗,迈着威武的步伐,正步踏过观礼台前。80人的方队,动作完美,无可挑剔!
走下阅兵路后,耿浩博一下瘫坐在地上。“怎么了?”连长关切地问道。耿浩博摇摇头指了指马靴。原来,由于行进踢腿时用力过猛,他脚后跟上的旧伤口重新裂开。脱下马靴后,伤口血流不止。
“军人血性是制胜的利刃。和平年代,保持荣誉是一场接力赛,我的任务是跑好自己这一棒!”耿浩博说。
“这是国与国的较量,我不能认输”
七连排长王秋业曾是“激光模拟对抗”科目的成员。
提干后,他先后参加过北京卫戍区、北京军区轻武器射击大赛,获得了优异成绩。去年他赴文莱参加国际轻武器射击大赛,取得了轻武器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王秋业说:“到达文莱后,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怎么的,拉了好几天肚子,人都虚脱了。比赛时,觇孔里都是虚影,我急得直冒汗。可当我抬头看见远处各国国旗中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我再次意识到这是国与国的较量,我不能认输,于是咬牙坚持下来。”
团政委邹雪峰介绍道:“官兵经常和外宾近距离接触,大家都有一种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的表现,直接反映了新一代中国军人的素养。”
那年7月,团里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3位记者,扛着“长枪短炮”全方位参观采访。
走进官兵中间,路透社的一位女记者用英文询问战士李翔:“假如明天让你上战场,你会怎么做?”李翔用流利的英语从容作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将义无反顾。”
记者们不想放过难得的采访机会,连珠炮式地发问:大到军队改革,小到工资待遇。战士们不亢不卑、应对自如。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目睹这一幕,高兴地对国防部外事办的同志说:“迎外团的官兵,个个都是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