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立“五还给”理念、架构“三级课堂”的同时,另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再好的理念,再精妙的设计,没有一群具有共同发展愿景、必备的素养和良好执行力的实践者,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从接手安慧里中心小学开始,我便向教师们传递一个明确的意识,要注重教育科研工作。经过几年磨合,逐渐形成了以学校特色建设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方向、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科研一体化为手段的科研工作主线。
近几年,学校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陆续申报了三项与学校特色有关的科研课题:《学校课程特色策划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区域和学校特色策划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探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要求的艺术教育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北京市教育学会的立项课题;《建构小学生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是朝阳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由行政领导牵头,科研室主抓,整体推动,教师全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形成以科研为先导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
截至目前,学校共有专家指导课题六个,独立研究课题两个。为了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让学生真正获益。在开展课题研究前,我们总是会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调研,以了解实际需求。旨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同时,成就教师、学生的自主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首先对学校文化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创造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将育人目标重新定位为“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培养”,校训调整为“启智求真,明德尚美”,价值主张概括为“奋进创新、和谐多元、开放包容、系统可持续”,特色选择延展为“大艺术观指导下的艺术教育”。
立足于这样的校园文化,我们的科研工作也有了明确的主旨,那就是,一切研究都要在“大艺术观”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享受幸福教育;推动教师成长,使教师享受教育幸福”为落脚点,最终成就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发展。
也因此,在我们眼里,课题没有大小高低之分,关键是与学校文化的契合度,对我们发展学校特色的指导力。最终,被我们确定为学校核心课题的,是朝阳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建构小学生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依托这一研究,我们着力建构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特色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对教学全过程的参与。以学校艺术特色发展为载体,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以三级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三级课堂”为路径,从而达到激趣怡情、开发潜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延伸原有“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研究”,聚焦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启动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突出从学科课堂、第二课堂再到社团建设的研究路径;重视校本课程研发在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强调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功能性、创新性。
有了课题研究做基础,学校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都进行得更为顺畅。我们基于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进行了“版块式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编,把特色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落脚点,分别开发出“显性艺术类课程”和“隐性艺术类课程”,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希望,借助于课题研究,让教师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学生创设一方可以自由发展的乐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最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科研是为教师注入了新的成长活力,让他们找到专业自信,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
学校年轻的科学课教师王晓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晓松到学校工作仅两年多时间,又因为是非师范学校毕业生。刚到学校时,难免有些摸不着门道儿,尽管他本人主观上很努力,但因为缺乏经验,起初表现平平。为此,曾有人私下里提出质疑,认为他不适合做教师。
2012年,学校在有组织地开发系统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开发课程。王晓松老师依据自己对模型设计的热爱,自主研发了《立体纸模型制作》校本课程。他把自己多年的珍藏拍摄成照片放在自己研发的课程读本里,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模型带到课堂上,他手把手地教学生自己绘制平面图,启发学生不断创新、自主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教育的乐趣。2012年晓松老师的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被朝阳区推荐参加北京市教学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2013年作为课程成果再次被评为朝阳区优秀课程成果。
如今王晓松老师的课程研发逐步向着数学、美术、科学多学科整合发展,在学校科技示范校验收工作中,他研发的校本课程更得到了现场专家的好评。王晓松老师正在逐步将艺术教育跟科学教育有机的融合,他在学科价值上,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把自身的发展跟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王晓松老师成长经历中,我更坚定了“人尽其才”的思想。老师成长慢,实际上是学校没有给他合适的机会,没有给他合适的土壤,所以他价值才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根据老师的需求另外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位置,教师的个人潜能也许一下子就可以迸发出来。
随着学校科研工作的规范,学校的很多青年教师也都像王晓松老师一样在不断成长着。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2012年朝阳区组织的第六届艺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我校只有15篇论文获奖,并且无一人获得一等奖。作为一名校长,我希望通过这种活动让老师们与学校同呼吸共发展。于是,我找来学校科研主管,针对这次学校的获奖情况提出了第七届征文活动的要求,即参赛人数提高,要有一等奖。并在学校大会上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开始老师们不是特别理解,觉得我标准有些高了,认为艺术教育的论文评比可参加可不参加。但我要求科研主管要把老师的论文收上来,学校内要有一次评比,优质文筛选出来修改,必须数量质量双提升。结果老师上交了论文,其中38篇反复修改最终上交参加了征文比赛,28篇获奖,3篇获得一等奖。成绩的取得是老师们辛勤付出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也对学校的特色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