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四名工程”评选,寄寓着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重要理解,也是我理想中的构建名师成长机制的一次尝试。
名师成长,不是传统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激烈拼杀,也不是草根性的“逆生长”,而应是个人与环境和谐互动的结果,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团队的强有力支持。
安贞里二小的甄雯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融洽的教师集体研修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区名师。从教18年,从一位起初亦步亦趋模范老教师的青涩女孩,成长为今天自信、洒脱的语文学科骨干,三次参加学区“创优杯”、四次参加区级“朝阳杯”,屡屡获奖,谈起自己的幸福成长,甄雯满怀感激地说:
“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这样一些瞬间:初春的夜晚,校长与我一起备战‘朝阳杯’,为我悉心指导;同事们一次次放下手中的工作,听我试讲,帮我出谋划策;学区领导亲自到校,共同研究学区名师展示课的每一个环节……”
应该说,十年前,甄雯已经是学区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在学区“创优杯”中脱颖而出。然而,近几年,新的“名师工程”机制的推出,让她没有在成绩面前止步,又找到了超越自我的激情。学区、学校也不断地为她搭设更大、更宽广的舞台,激励她朝着区级、市级名师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要成为名师,不能靠简单模仿,必然要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特理解。随着专业积淀的深厚,在“幸福教育”理念启示下,“打造幸福的语文课堂”成了甄雯专业发展的主题。她开始思考,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快乐地思考、快乐地成长。基于“幸福课堂”的构想,她进行了各种有益、有趣的语文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五敢”——“敢问、敢言、敢想、敢辩、敢做”,进而做到“三挑战”——“勇于挑战问题、勇于挑战老师、勇于挑战自己”。
为了让甄雯迈上成长新台阶,学校聘请了特级教师对她进行指导,支持她参加“十二五朝阳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检核标准解读——小学语文学科”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甄雯曾“诉苦”说,在教材编写中,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11次修改稿件,真是“痛并快乐着”。
这样脱胎换骨的历练,让甄雯不断地发现着专业成长的新境界,在语文课堂上,常常为学生超乎预想的精彩表现而惊喜,从学生的幸福成长中,由衷地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正如她在一篇成长感悟中写的那样:
“就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就在这三尺讲台上,你我滴汗的辛勤耕耘过后,总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在我们成长足迹的那一端,总会体会到职业道路的幸福。”
从甄雯身上看得出,名师成长机制的构建,就是为了创造一种激发教师内驱力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氛围的感召下、集体的支持下找到专业自觉,走上自主、自发的成长道路。
同时,这样的机制也意味着,成为名师,不再是少数教师的专利,而是有一条符合成长规律的参照路径,教师只要有发展的意愿,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说到底,我希望探寻一条教师成长的共生机制,启发教师做“明白”的教师,洞悉专业成长的诀窍和职业生活的意义。有了这样的机制,名师就离我们不再遥远。
几年前,在我刚到安慧里中心小学时,当了多年班主任的腾桂玲老师正遇到发展的“瓶颈”。
应该说,腾桂玲遇到的困惑,很多老师都会有同感。初上讲台,为了能“镇”住学生,腾桂玲处处严格要求学生,容不得学生犯一丁点错误。学生见了她,都像老鼠见了猫,有点战战兢兢。工作几年后,随着经验的丰富和认识的提高,腾桂玲意识到,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她尝试着走近学生,可是,学生们却对她敬而远之。
“我是爱他们的呀,学生为什么不理解、不接受呢?”腾桂玲既委屈,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调适自己。
说实话,在我看来,腾桂玲有着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潜质。她性情温和,做事细腻,非常爱学生,上进心又强。只不过,当时的她缺少理念的高度和客观的审视,陷入琐屑的事务中,因此在工作中少了一些智慧的灵性。
随着学校幸福教育理念的提出,我们倡导并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我在全校教师会上提出,要学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腾桂玲很有悟性,从中受到启发:自己之所以如此疲惫、迷茫,原因是忽略了学生的心灵需求,工作中缺少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经过认真反思,腾桂玲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她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笑脸,让孩子们把上学当成一件快乐的事。理念的提升,带来了工作方式方法的根本转变。她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他们的错误。在班级管理中,她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或者召开班委会,让学生为班级工作会诊;或者在微信群里征询大家对班级活动的意见;或者利用班级信箱,不记名地请家长提出意见或建议……对反馈上来的意见,她虚心接受,及时改善教育行为。
一段时间后,腾桂玲和班里的孩子们脸上都有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也真正把她当成了知心朋友,彼此都感受着教育的幸福!
腾桂玲的改变,我都看在眼里,很替她感到高兴。但我认为,这只是她走向专业自觉的开始,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成为优秀班主任,必须要有研究意识,在不断反思中积淀教育的智慧。
一次偶然的机会,腾桂玲和我一起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中途休息时,我询问她听了名师报告的体会,她如实说:“其实这位老师做到的,很多我也做到了,只是我的文化底蕴不如人家,所以我成不了大家。”
“谁说你成不了大家?从现在起,只要你坚持每天写教育日记,将来肯定会成功的!”我鼓励她说。
腾桂玲还真把我说的话记到心里了,回到学校,她开始坚持撰写教育日记。正如叶澜教授所言:“一个教师一辈子写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通过撰写教育日记,腾桂玲学会了反思,工作中多了一些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不断地为她提供发展平台,推荐她参加市区级的班主任评优活动,并请来教育专家为她的工作把脉。在专家指导下,腾桂玲从写教育日记进而开始了案例研究,理论素养不断提高。
就这样,短短几年内,她先后被评为朝阳区十佳班主任、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全国优秀班主任,她带的班级也先后被评为朝阳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
今天的腾桂玲,已成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有了自己的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职业幸福,开始向其他班主任老师传递幸福。学校聘请她做“沁馨班主任工作室”的负责人,带领着一支班主任团队,针对班级管理中的困惑与问题一起研讨,引领青年班主任的成长。最近,学区又决定给她一个更大的平台,让她牵头学区的班主任工作室,负责学区班主任的科研工作。虽然工作更辛苦、担子更重,但腾桂玲干得很快乐。
像甄雯、腾桂玲这样,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学区的名师成长机制,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有了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她们也成了一个个“辐射源”,对更多教师起着巨大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在“四名工程”的评选中,我们既重师能,更重师德,发挥典型教师的道德楷模作用。在2010年的“四名工程”评选中,根据我的建议,小关北里小学的刘利老师被授予“师德风尚奖”。
这是我们特别为刘利老师设置的一个奖项。当时的刘老师从教27年,当了26年班主任,真正把这项工作当成自己挚爱的事业。最令人感动的是,20多年来,她的爱人一直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经常要住院治疗,全靠刘老师照料和护理。但是,刘老师无论多苦多累,从来没有耽误过工作,总是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把满腔热情奉献给学生。就在爱人病情恶化、弥留之际,刘老师强忍悲痛,擦干眼泪,怀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一如既往地走进教室,圆满地上完了上级的教学抽测课。课后赶到医院,爱人已经离开了人世,成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除了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外,刘老师也很讲求爱的艺术,尊重班级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很多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在她的耐心、尊重和信任中,在她的不断激励赏识下,重新找到成长的动力,有了可喜的转变。她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纪律稳,多次被评为学校的文明礼仪先进班、优秀班集体。
尽管刘老师从来不计较得失,也不在乎什么荣誉,但我觉得,对于这样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老教师,我们一定要给予褒扬,要在教师群体中大力宣传这样的典型。在她身上,体现的是教育永远不能丢失的精神与灵魂!也正基于此,对于破例设置这样一个奖项,大家都毫无争议。
同样的一个名师成长特例,还有来自安华里一小的年轻教师卜欣,也在2010年的“四名工程”表彰会上,被特别授予“特别贡献奖”。
2009年,刚刚走上讲台的卜欣,就被幸运地挑选进了首都女民兵方队,参加了国庆60周年检阅。为了向全国人民献上一场精彩的阅兵庆典,在近10个月时间里,卜欣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挥汗如雨,刻苦训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掌握了各项队列动作。在国庆节当天,当英姿飒爽的女民兵方阵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天安门前通过,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抱以最热烈的掌声。
这一段特殊的经历,既锻造了卜欣的意志、提升了她的能力和素质,也成为她一生珍藏的难忘经历。因为在阅兵式上的优异表现,她先后荣获2009年朝阳区教育年度人物、北京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英雄莫问出处!对于这样一位特殊的成长典型,我们也及时地给予表彰,以此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只要你有独到之处,在平凡的岗位上有不平凡的表现,不论资历,不论成就大小,都能被发现、被肯定,被彰显。
正因为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名师成长机制才会有活力,让每个教师都看到希望,为每个教师铺设通向成功的道路,在实现自我价值中找到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