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教师是什么关系?我常常想起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31年12月,风雨飘摇中的中国,风雨飘摇中的清华大学。新任校长梅贻琦在他的就职演讲中说出了这句至理名言。梅贻琦上任后,将延揽一流师资看作“努力奔赴第一事”。他先后聘请国内外的名师和学术新秀一百多人,使30年代的清华园内名师荟萃,盛极一时。同时,他尊重清华大学“教授治校”的民主传统,称自己是“无为治校”、“吾从众”,因此受到全校师生拥戴。
后人评价说,梅贻琦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十年间使一所此前虽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举跻身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之列,也由此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文化风格,影响至今。
我不仅为中国教育史上的这一段盛事感到热血沸腾,而且对作为校长的梅贻琦敬佩之至,对他的治校方略、心向往之。
学校无大小,每一个校长、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应该好好揣摩梅贻琦先生的管理艺术,从中思考怎样办好一所学校。
的确,办好一所学校,办好一个区域的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无疑应该是教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通过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和态度,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学识、能力、情感态度、志趣爱好、人格修养,无不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从学校管理的立场来说,发展好教师,应该是校长的首要任务。就像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一样,校长也有责任为每一位教职工的专业发展做好服务。
怎样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呢?在我的管理实践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三点认识:首先,做好制度设计,要有给教师提供专业支持、激励他们主动成长的平台和机制,使有发展意愿的教师都能有发展机会,有能力、有特长的教师都得到展示和认可;其次,注意因势利导,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素质,就是要关注个性差异、用人之长,努力把每一位教职员工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多给与激励赏识,少求全责备;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教育发展的延续性,基于学校的历史基础、文化特色和专业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创新,要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私心杂念,少一些功利主义。
晏子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为教育管理者,怎样用好每一位教师,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应该好好揣摩这句话的深意。
近几年,我创造性地发展了安贞里学区原有的“四名工程”评选机制,又以安慧里中心小学为试点,在教育专家指导下构建了“五格入位”成长阶梯,寻找每一位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并通过“自主发展创新项目”唤起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受此启发,学区各校也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教师成长的校本化机制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