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幸福村学区经过干部队伍的优化调整,实现了校长的年轻化。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任校长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领导能力亟待提高。
关注新任校长的发展需求,我们组织了业绩显著、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校长与新校长“结对子”活动,实施帮带互促式培训。
学区首先做好前期的培训调研,了解新任校长的所需和困惑,在培训前经过研究和探讨,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其次,党总支对带培双方从思想、业务、管理及落实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对培训质量的评估内容和检查方法。
带培期间,学区党总支不定期深入学校,对接受带培的学校进行检查评估。此外,党总支委托学区督导调研部适时进行调研,检验带培工作的实效性。
帮带互促式培训是对校长队伍的一次深层历炼,是引导、激励校长传、帮、带、促、学的一次具体实践,在学区营造了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和谐氛围。
对于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学区发展环境,时任新源西里小学校长的梁松梅深有感触。“我是孟主任来到幸福村学区新提拔的校长,也是在这块幸福园地里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孟主任留给幸福村学区的,不仅是‘幸福教育’这一鲜明的办学理念,还有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校长队伍。我自身的成长也说明了,这里确实是一个锻造人、成就人的好地方。”她曾在一次座谈会中这样说道。
在我的印象中,最初走上领导岗位的梁松梅,率直而内敛,做事细腻,有热情,但因为缺少经验,在工作中显得不够自信。
为此,在打造校长队伍的过程中,学区把她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一方面,通过校长培训,让她尽快地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选取学区内有经验的校长和她结成成长伙伴,给她专业上的支持与指导。
“除了理念与方法上的指导外,还有心理上的支持。学区并不是急于让我们出成果,也不会给我们太多压力,而是给予充分的成长的时间,创造条件,耐心地等待我们的成长。”梁松梅回忆说。
的确,对于这样的年轻干部,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宽容对待,善于等待,同时也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锤炼,获得成长的自信。
梁松梅曾说过,刚当校长的她,一见到我就有些紧张。那时候,我们几乎每周都搞校长论坛,逼着校长们读书学习,看到其他校长在论坛上侃侃而谈,原本不爱表现自己的梁松梅愈发有些自卑。
其实我知道,她有着很好的专业素养,工作很努力,也对学校管理有自己的理解,只是因缺少展示的平台,而缺少被发现、被赏识的机会。为此,在各项学区活动中,我尽可能地让她多锻炼,对于她的一些工作设想,也更多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幸福村学区,梁松梅所处的教育环境比较特殊。新源西里小学是国内少有的兼有普教与特教功能的一所实验学校。学校自建校开始,就致力于探索在普通学校接纳特殊儿童一起就读,校内三分之一的孩子是身体或智力有残疾的孩子。学校坚持让他们与身体健全的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实施教育教学的融合。
在这样的一所学校,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其他学校,一个班级或整个学校里有一位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就会给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很多困难。而这里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是特殊儿童,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和学校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幸福教育”理念,在这特别的教育情境下,有着特别的意义。如果这里的教师没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没有博爱的胸怀和高度的职业素养,在这里工作肯定是度日如年,谈何教育的幸福?
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是,面对特别的困难,梁松梅迎难而上,在学校提出了“融合教育”的发展理念。
第一次听梁松梅说起“融合教育”这个概念,我不禁由衷地为她叫好!的确,在这样的学校里,教育需要融合,每一个孩子无论身体健康还是残疾,都是一样的生命,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多年以后,融合教育已经作为一种理念被写进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而在新源西里小学,融合教育早已成为一种可行的教育模式。
在这样的学校里,教育的幸福体现在哪里呢?梁松梅告诉教师们,我们的学校有比一般的学校更丰富的生源状况,能把这些学生教育好,让他们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就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我们独有的教育幸福。秉承这样的理念,教师们把问题当成挑战,把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当成科研课题和提高专业素养的契机,在学生的成长中感受着教育的幸福。
在梁松梅的带领下,新源西里小学的融合教育之路越走越开阔。几年来,学校的生源稳中有升,有一批残疾儿童经过教师们的训练和培养,已经能够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同时在这里就读的普通儿童也得到全面发展,学业水平显著提升,而且一个个更有爱心,更有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梁松梅自身也有了很大变化,学区多次在新源西里小学召开教育研讨会,让她登台介绍经验。经过这样的历练,她变得越来越有自信。
还记得,那一年,经区教委推荐,梁松梅参加了华东师大的校长研修班。21天的培训结束,飞机一落地,梁松梅就给我打电话,头一句话就是:“孟书记,谢谢您!”“谢我什么啊?”我有点莫名其妙。梁松梅笑道:“多亏您每周在校长论坛上的历练,现在参加全国的培训,面对众多校长我也能侃侃而谈,水平明显见长啊!”
从梁松梅对新源西里小学近几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她在教育理念及管理智慧上的成长:
新源西里小学1983年9月建校,1984年2月被市、区选定为普通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试点校。现有教学班17个,一校两制;其中特教班9个,普教班9个。继往开来,我们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提出了“我自豪,我们都是西里人;我努力,我与西里共成长;我成材,我为西里添光彩”的学校精神,并进一步将学校精神细化为“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的危机意识和争先的主动意识、“尊重合作、情满校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把每一件小事都做的最精彩”的精品意识、“整体工作创一流,单项工作争第一”的质量意识、“站在校外看校内,站在全局看西里”的开阔视野等。
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点,我们着力建构新源西里小学的普特融合教育模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全纳教育,为每一位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全纳学校,普教出精品,特教出特色,师生共发展,学校成典范”的办学目标。这些构成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
为了把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和行为自觉,学校明确了文化建设的三个“一”,即发展是学校的第一要务,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生是学校的第一关注点。同时,我们确立了学校五年发展目标,把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凝练学校文化特色,倡导充实健康的生活。
当时的西里小学办学规模小、师资匮乏、硬件明显滞后、缺乏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很多学生都择校到其他学校就读。2004年,学校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学习、探讨有关人文素养提升的话题,并把校长个人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等与教师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引发教师们思考,产生共鸣,把教师例会变成“精神聚会”。
学校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历史的沉淀,更是现实发展的主题,只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才能使学校这一无形资产不断升值。
我们提出,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文化的“股东”。把大家认为距离自己很远的学校文化演绎为每位教师生活、事业甚至生命的一部分。在确立学校育人目标时,我们号召大家奉献自己的智慧,赋予学校目标以新的时代内涵。召开教代会为发展思路提供议案,征集校训,征集校园公益用语等,使发展思路、校训不再是口号,而是内化为学校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动力。
同时,我们努力让每一项制度都“繁衍生成”文化。学校逐步转移管理重心,从追求制度的健全向追求文化的发展,致力于以制度来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形成具有亲和力、使师生感受到平等、亲情、鼓舞和帮助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能肯定“西里人”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欣赏“西里人”的协商对话制度;建立确定教师学术地位,关注他们当下需要与生命体验的竞争、奖励制度和旨在给教师提供弹性化、个性化发展空间的课程制度、教学制度、教研制度;建立秉承人性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亮起来”的全面品质评价机制等。
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每一项措施都凸显“以人为本”。学校建立了“部门分级目标承诺机制”,在普特教导处、资源教室、年级管理委员会、校内督导委员会等部门构建分级目标承诺管理体系,使基层部门的自主权有效扩大,教师能自主规划、承诺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建立了“快乐班级自主管理模式”,让班级成为孩子成长发展、展现生命价值的场所,通过“一人一岗位”、“红领巾理事会”“班务公开栏”等途径建设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建立了“校外延伸教育单元格”,派遣社区教育助理,成立“普特家长委员会”,合力打造文化社区、学习型家庭;建立“教育议事会”,把学校还给社会、还给家庭。
近年来,学校强调校园文化底蕴的提升,注重校园文化的动态生成,尊重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主体感受,用师生的作品建设校园,为师生提供展示平台。校园内,教师和学生们的创作常换常新。学校“厕所文化”教育行动吸引全体师生的主动参与,使厕所由单纯的方便之所变成文化教育的场所和检测学生行为习惯的一面镜子。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无论是普教班学生还是特教学生,无论是年级的高低、学业的优劣,都可以成为一名国旗下的荣誉演讲者。
学校建立了新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创办了极具特色的学生爱慧社团,包括国际小社团、工艺品制作小社团、小记者社团、小演员社团、小博士社团、小运动员社团、小音乐家社团等七个分社团。学校全面修订各社团的建设计划和标准,形成覆盖所有学生的组织机制,同时对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整合,建立起服务一切学生的教育网络。校园亲子节、艺术节、外语节、体育节和科技周等广受学生欢迎的主题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文化热潮。社团学生们的作品在亚洲艺术教育论坛上被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等各国官员收藏。2007年5月12日,由新源西里小学“小小国际奥组委”发起的“心系奥运会 奉献我真情”大型义卖会上,学生作品售出2万多元,善款全部捐给奥组委。
2007年4月7日,我校“学生爱慧社团”融合小乐队参加了首都教育系统“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进大会。这支由中外、普特学生共同组成的融合小乐队,在特教八班张波同学富有激情的指挥下,用手中锅、碗、瓢盆、铲子、筷子等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在世界名曲《拉德斯基进行曲》曲调伴奏下,演绎出雄壮、激昂的打击乐。同学们面带灿烂的微笑,幸福感在微笑中洋溢。他们中的很多孩子虽然身患残疾,但对生活仍然有着美好的向往。
在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西里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成长的摇篮。
2007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学生残奥会上,新源西里的学生取得了三金一铜的好成绩;2010年,梁松梅校长还光荣地被评为朝阳区教育系统年度人物。
如今,梁松梅已经成为幸福村学区的党总支书记,继续坚守在幸福村学区,推动“幸福教育”在学区的新发展。让我最感自豪的是,在当年幸福村学区的校长队伍中,先后走出了四位学区领导,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区多年来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确很有成效。
学区对干部教师队伍的管理、培训、指导,也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此期间,学区内两所学校荣获北京市星星火炬奖,五所学校成为北京市少先队管理规范化窗口校,六所学校被授予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学区党总支被朝阳区教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荣获朝阳区教育工作创新奖等。同时,许多国家级媒体曾多次对学区及所属各校的工作予以报道。
回顾在幸福村学区的这段经历,我深感幸运的就是,在这里遇到一群热爱教育、声气相通、肝胆相照的诤友。虽然如今大家走到新的工作岗位,但仍怀着一样的信念,把幸福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新的田地中。工作的间隙,大家仍会偶尔见面畅谈或电话问候,深情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何尝不是幸福的延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