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583亿元,记者调查发现“文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农家书屋成“回收站”,石油化工展也拿文化的钱
数百亿元的文化专项资金去哪儿了
文化部近日公布的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583亿元,相当于全国人均费用超42元。除了直接的惠民文化资金外,中央和地方财政还设立了规模庞大的各类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企业。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已下达192亿元,各地财政也有数亿到上百亿元的支出。财政专家估算,每年各级财政累计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达数百亿元。
巨大的文化投入提升了文化公共服务水平,也扶持了一批企业发展。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标准模糊、监管不严,部分文化惠民资金沦为追逐豪华楼堂馆所建设的“文化政绩工程”,一些农家书屋里充斥着市场卖不掉的书,同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分配则出现权钱交易的暗流。
只是为把钱花出去交差
一些地方文化设施“空有高楼没有文化”
近年来,全国用于建设维护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以及办书展、画展等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广东省2015年的预算显示,各类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超过4亿元,其中农村放电影的专项经费超过3800万元。
——农家书屋成“回收站”
记者发现,有的地方将文化投入变成对楼堂馆所的追逐,大量资金被花费在华而不实的“文化政绩工程”上。
有的地方耗资数亿元、比照国家大剧院建超豪华剧院,号称打造“文化标志性工程”,建成后却鲜有演出,文化设施“空有高楼没有文化”。记者在珠海市调查时,当地群众反映该市歌剧院刚落成不久,又投资逾10亿元新建一座海岛歌剧院。“就这么点人,建成后不知要演给谁看。”当地一名处级干部说。
为了给农村“文化扶贫”,一些地方要求加速建设基层群众文化设施,但一些地方的建设和管理因不切实际无人问津,沦为摆设。北京市一个镇的副镇长说,有一个村花上百万元建社区图书馆、农民书屋,每天开馆时间为上午9:30到11:30,下午2:30到4:30,“这段时间年轻人都在外工作,哪有时间来看书?”而书屋每年的人员工资、采购费用支出都不菲。
记者在中山市一个农家书屋看到,书架上摆着全套收藏瓷器的精装丛书,定价数百元,像是没人翻过。有人质疑说,“农家书屋不是市场卖不掉的闲书、烂书回收站!这到底是‘惠民’还是借机‘惠出版商’?”
——“文化惠民”活动老掉牙
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日新月异,但一些“文化惠民”活动却老掉牙。广东有一个市的电影下乡工程,要求每个行政村每月必须放映一场电影,财政补贴350元。价格太低鲜有人应标,所以,为了降低成本,相关部门就一晚上连放两场,算完成了两次惠民任务。但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儿童,夜晚不便出门,惠民电影屏幕前空空荡荡。“现在电脑可以同步看大片,谁还愿意在户外看那种老电影?”一名村民说。
不少群众反映,有些惠民文化项目是地方政府部门拍脑袋想出来的。“有些掌握资金的部门只是为了把钱花出去交差,至于这笔钱有没有花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则完全不管,结果导致了一些‘形式工程’,造成巨大浪费。”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院长肖滨说。
资金申报分配乱象丛生
烧政府的钱没商量,揩政府的油不担忧
近几年,各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补贴不断增加,企业获得的补贴少则几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财政部信息披露,中央财政5年下达的192亿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了3300多个项目,地方财政的投入也不断加码。由于管理不够透明和精细化,相关资金申报分配乱象丛生。
——先抢钱、后找事,多头申报重复要钱
北京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发现,2012-2013年度,北京文化创新发展资金有18.3亿元沉淀闲置。“这意味着,钱要来了,事还没想好也没办,结果资金躺在账户上睡大觉”。一位人大代表说。
还有的项目拿到补贴后重复申报要钱。如北京旅游景区八大处公园管理处,2013年以西山八大处景区旅游文化提升项目的名义,在北京市文资办申请支持资金800万元,同时在北京旅游委申请资金443万元,还拿到了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支持资金400万元。八大处景区工商管理支队称,“这是将一个旅游提升项目拆分成旅游公共服务的设置、旅游文化内容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三个分项的项目分别进行申报。”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发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超过10个部门和单位参与资金分配,导致多头管理、交叉重复。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也表示,部分专项资金存在重复设置,同一项目按不同环节设置多项专项资金等问题。
——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项询问发现,2013年,中国北京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及中国国际管道航道电气自动化展览会项目得到了240万元的“文创资金”支持。北京市人大代表夏强质疑,石油化工和管道本属市场竞争领域里的营利性项目,怎么还能经过评审纳入文创资金支持范围?
——分配不公开易造成权力寻租、滋生腐败
一位主持过文化专项资金项目审定会议的官员告诉记者,所谓企业申报,首先得通过当地宣传、文化部门推荐。评审专家选择很随意,初评之后,申报材料往往到了评审会现场才能看到。整个过程始终在政府部门内部“打转转”,一般的文化企业对相关信息无从获得,申请无门。
北京一位曾参与文化资金申报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参与申报,必须削尖脑袋找关系,最终能否拿到项目资金,往往不是看做得好不好,而是看公关做得怎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张铮说,由于分配过程不够公开,容易滋生腐败,一些文化项目变成“烧政府的钱没商量,揩政府的油不担忧”。
■新闻延伸
加强文化专项资金预算
执行监管和绩效评估
“上千万元的资金,与会干部看到的项目介绍少则几十字、多则两三百字,两个小时的政府内部评审会就分完了。”一位参与资金分配评审会的处级干部直言,目前在一些地方,资金给谁不给谁、给多少几乎没有标准,随意性太大。
要求文化专项资金提高透明度的呼声不断提高。财政部在下达2014年中央财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时已明确,大幅扩大评审专家库范围,全面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和互联网在线申报系统,以确保项目评审的公开公正和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