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空荡荡的车厢里、打着呵欠的唯一一个乘客,一边是网上不断刷新后仍然显示“无票”的一票难求,再看看火车站购票听人头攒动的购票大军,三个镜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也难怪“一个车厢一个乘客”的报道会被众多媒体飞速转载,这则报道实在是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春运的印象。
有人说了,这趟车上座率这么低,车票钱够车上工作人员的工资吗?是不是铁路运输资源的巨大浪费?既然上座率低为什么还要开行这样的列车?
铁路部门发声了:乘客出行的高度集中使得铁路部门在调配临时客车的时候不得不兼顾考虑到车厢往返中单趟的空置率问题,而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方式。节前客流以返乡流为主,即从劳动力集中、人口密集的北上广和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流动,而节后则是学生返校、民工返岗、探亲返城的回流高峰。这是多年春运都在发生的真实却无奈的现状,是传统文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强烈团聚愿望下的产物,也是中国铁路区别于别国纯经营性铁路的特点所导致。
在中国,火车从来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通运输工具,作为中长距离旅客运输最具性价比的交通工具,车头牵着故乡、父母亲人与温暖的家,车尾连着工作、生存和在外的漂泊,这使得铁路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社会公益特性。在关注“19节车厢只有一个乘客”新闻的时候,笔者清晰地知道这是贵阳开往杭州的列车,再看看新闻报道中同一天由杭州开往贵阳的同列车乘客爆满的场景,不仅感叹:既要运输经营,又要兼顾社会效益,春运中的这个车,不好跑!
由此,当我们批评奇葩列车空荡无人、铁路部门运力安排不合理时,可以从常识方面了解一下该情形发生的原因:火车两地间跑,一来一回,如果供需平衡,那么一来一回乘客满员,这是理想情况,盈利;如果供大于求,那么就来回车上出现座位、铺位高空置率,这无疑是不理想情况,会亏损;春运中的情况则是中国特色的第三种情况:乘客在短期内集中出行且方向高度一致,铁路部门紧急调配的临时运能无法保证这个“短期、集中”的出行高峰,所以出现了一票难求、抢票的情况,同时“方向高度一致”问题导致了同样的车体同样的乘务员,一来一回中“单趟爆满超员、单趟乘客寥寥”的情况,而极端情况就是报道中的“一个车厢一个乘客”。这当然是铁路运输资源的巨大浪费,但是改组后的铁路并没有丢弃自身传统的社会公益属性,于是,春运开始后,舆论的中心始终是铁路运输,这是乘客“爱之深责之切”的复杂情感的体现,也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但是针对“一个车厢一个乘客”的报道是找错了发力点,且诸多评论中明显缺乏常识,对此,作为媒体人我们都应当思考,在面对常识性的问题时,是不是做到严谨认真,需知,跟随主观想象容易,站在尝试一边却很难。作者: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