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继2014年北京市建成104家养老照料中心后,今年将利用社区、学校、医院的闲置房等社会资源,新建成至少40家“街坊养老院”。目前,全市近118万老年人获得了更便利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也将逐渐覆盖。
养老院家具全按适老化设计
记者在西城区椿树街道看到,街道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通过改建现有办公用房、承租小区配套设施用房等方式,“一址多点”建设养老照料中心。这是北京首家街道养老院,建成于2013年5月,如今在这家居家养老院里,居民不仅能听各种讲座、护理培训,还能享受到心理疏导、修脚、按摩等政府为居民购买的服务。
而在红线社区56号院,修葺一新的房舍变身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康复护理院。养老照料中心全部采用高级护理床、智能马桶及坐式淋浴器等。护理院内无门槛的设计使老人活动更加安全便利,屋内的装修材料、家具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
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北京市已建成104家养老照料中心,附近118万老年人获得了更便利的养老服务。今年,还将建设至少40家养老照料中心。
“新建项目多是利用医院、学校、宾馆、厂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小区配套等现有闲置的社会资源进行建设。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养老床位少等养老资源有限的困难。”
街坊养老院主要分布城六区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老年人在“街坊养老院”里可获得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8项居家和社区服务。同时,北京市的“街坊养老院”主要分布在城六区人口密集的街道,建设在群众的家门口,不仅方便老年人就近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未来,老人家属探望,医护帮扶,养老服务人员上门都将更加方便。
2015年,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将进一步激活北京的养老服务业发展。2014年的养老照料中心建设,民政局转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经营模式,大力鼓励和推进养老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独立运营的、具备法人资格的、专业的运营团队,公办民营和民办民营成为养老照料中心经营的主要模式。
据悉,此次政府拿出了福彩公益金2.4亿元,直接撬动了社会资金近20亿元投入养老服务。在市民政局的新闻发布会上,局长李万钧曾表示,养老服务行业将向市场全面开放,政府一方面是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
■ 追访
建养老中心将缩短审批时间
据悉,对于建设养老照料中心的问题,北京市召开超过10次专题推进工作会。会议确定,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其他政府政策性原因导致的难以取得资质或在确定资金拨付方面存在分歧的建设项目,必须“一事一议”,多部门共同参与,为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加开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及时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新建设养老照料中心,要更好地盘活街道周边闲置的资源,也将吸收2014年建设的成功经验,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让养老照料中心的建设走绿色通道,加快满足全市养老服务的需求。”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获悉,2014年,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先后与市财政局等10个部门制定出台《北京市2014年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等6个政策文件,重点解决了无房产证、无土地证的建设项目资质审批、医养结合等问题。同时,多部门还共同组成专项工作组,对申报项目逐个进行实地勘察和预算评估,按照“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竞争性分配原则,先后六批次下拨102个项目建设补助资金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