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世界第一”的超难度建筑,也无法给师生提供饱含文化性和教育性的景观空间,更不能传递大学校园特有的思想和意境,无法给身处其中的师生提供优雅、宁静的精神和文化氛围。
近日,在武汉某高校,一颗高28米的巨型“钻石”拔地而起。这是该校新建的钢结构博物馆楼体,其建筑难度创下“国内建筑第一”:总长度为78米,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也就是大半楼体处于悬空状态。(1月12日国际在线)
面对“大半楼体悬空”的奇葩建筑,网友纷纷表示有话说,更直接提出了建议——“能不能好好搞学术?”或许,奇葩建筑与学术的关系不大,但假如能把追求“全国第一”难度建筑的精神用到学术追求上,用到育一流人才上,是不是更符合社会和公众期待呢?更契合大学精神和学术之道呢?
校园建筑本应体现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但近年来,伴随着一味追求面积扩张和标新立异的建设热潮,不少学校整体建筑规划布局显得无序和混乱,也严重影响着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品位和品质。正是在这点上,这一奇葩建筑才引来网友的吐槽和调侃。
众所周知,大学校园作为人类知识的圣殿,是探索传播知识的场所,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蕴涵。每所大学在传承历史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都塑造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特有校园建筑和景观往往给师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成为大学文化独特的个性符号表达,无形中隐藏着与师生心理认同共振和文化认同的因子,是唤起师生精神共鸣进而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力量。但“全国第一”的奇葩建筑仅仅是一种怪物式的存在,不仅无助于大学精神的塑造,更无法唤起师生的认同意识,那又从何谈起归属感呢?
网友“能不能好好搞学术”的追问直击要害,因为对学者来说,学术是一种志业;对大学来说,则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是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是学术共同体。大学应为追求学术真理的师生创造场所,以提供基本的空间和条件,而丧失校园灵魂特质,与人性化需求背离的建筑,恐怕无法担当起满足师生需求的简单要求。学者洪堡认为,大学的任务是探求科学和提高个人的修养,大学的组织原则是寂寞和自由。这里的寂寞,不仅指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俗务所干扰,也指校园的精神不应随波逐流,校园不宜成为前卫建筑的实验场,更不是奇葩建筑的积聚地。
反观之下,哪怕是“世界第一”的超难度建筑,也无法给师生提供饱含文化性和教育性的景观空间,更不能传递大学校园特有的思想和意境,无法给身处其中的师生提供优雅、宁静的精神和文化氛围。推理开来,奇葩建筑就有可能对大学和教师的学术造成无形伤害。曾有人说,“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而我们的大学校园能用一座座奇葩建筑来作为符号吗?
不仅大学要有寂寞意识,学者要有寂寞意识,大学的建筑也不能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而要回应校园的历史演变、文化诉求及师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否则,就是学术精神和意识的“悬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的劝告永不过时。大学之大,不在校园面积,不在师生数量,而在追求真理和学术之大。大楼“悬空”,大学学术精神“悬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