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业通,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3年生于河北清苑。1968年毕业于天津美院。河北师大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退休前,曾多年担任河北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和美术系主要负责人。退休后举办了“刘业通美术培训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素描教学新思维、新方法,深受学生、家长和广大美术爱好者的欢迎,和同事们一起,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像唐勇力那样的优秀美术人才。
当今我国的绘画创作,不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语言,均愈来愈显示出多元和多样的面貌。题材内容的不断扩大和形式语言的不断拓展,都基于艺术家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自觉和对自我艺术个性的自信,表明他们艺术视野的开阔和修养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人们审美需求的宽度与深度在增长,艺术家们的视觉经验和表现手段也相应地日益丰富。例如,在近几十年风靡中国艺坛的注射油画,其表现手法和创作技法令人惊叹,我们这里讨论的刘业通便是注射油画的创始人。用何种名称来概括刘业通的注射油画风格,意象性,还是写意性?看来,这些都不够确切。虽然无可置疑,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性或者写意性,都有形无形地对他的注射油画产生了影响,但他在运用这些技巧时,即使在平面性的描写中,也始终没有忘记油画语言的特性:形的结构、色彩的美感和“调性”,以及空间形态等。这是油画语言的魅力所在。注射油画在中国这块土壤中茁壮成长,不可避免地要承载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渗入自己的表现技巧,可是它不会也不应该被中国民族绘画的形式语言所同化和取代,而要保持和发挥它自身的基本特色。这样说来,刘业通油画创作的价值,远不在“为工业文明造像”,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赋予油画语言以具有独立个性的表达方式。艺术之所以为人们所需要,正是因为它运用具有独特品格的形象语言在提供人们审美享受、唤醒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同时,加强对自我个性的自信。
好的艺术常常是超逸标准的,至少使“标准”变得难以适从。若论刘业通作品的主题或题材,会觉得缺少新颖。但是,那些被描绘的物象只是他感觉的载体。他在描绘具体“形”的过程中,努力认识和把握住油画品性,寻找把自己的感觉转换为艺术语言的方式并积累成经验。对他来说,具体的语言比具体的形更重要,而要做到这点,须依赖作画过程中感觉的饱满、充沛和始终如一。细细品察其作品之后,觉得他在画中贯注了很强烈的精神要素。色层、笔触,肌理等语汇被感觉有机地溶汇起来,形成一种很坚实的感觉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生命体,它保持自身的统一性,面对造成各种面貌的作品要求,它坚持自己的显现。
这样,刘业通的作品中,就出现了以感觉支配撑持画面并且随时与表现主题契合的特征。用虚幻的形象、沉闷的色调来体现孤寂的氛境;用注射器传达对于静穆与内倾的生命的理解。我想无论画得潇洒奔放还是画得稳扎笃实,刘业通作品这种外观多变而内感一致的特征,可以说他的题材是他潜意识的直觉映象,其共同具有某种灵视的神秘和诡异,形象既有可感的具体性,又被抽象的形式语汇浸染着,在超现实的层面上闪烁出抒情的魅力。特别在他近期的《白石山的秋天》系列中,他由具体而向意象发展的面貌更加清晰,画面结构由一个意象生发开去,被描绘的植物似未进入意识层次,就顺沿着他的感觉之流,出现在画面上。在那里,生命胜于秩序,语言代替了形象。
他善作大幅能在尺寸阔略的大画里持续富有充沛力量的笔触,由它们的紧劲与连绵、挤压与铺排形成一股弥漫在画面上的生机,丰富、熨贴而不沉滞。在色彩把握上,他擅长的似乎是冷暖不断相间而整体沉着的丰富性,也许冷暖色彩连续不断的对比、互映符合了他感觉的细腻性质。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有一种比较活力的色彩,在画面上或作为主调、或间杂在黑灰之中。而且这种红色通常是一种充溢着生命感的活力色彩,它们自然而执着地流淌、弥漫在画面上,为平静的、紧固的物象状态增加了生命的活力。我想,这样一种能直接唤起或创造观者情绪的色彩肯定是刘业通心理意识的流露。他不但有丰富的感觉,而且把感觉渗透在作品之中。
由于他的画很有一种表现风格,容易认为他是一个激情外倾的画家。但从他的作品整体观察,他实际画得厚重而不艰涩,豪放恣意而不虚张声势,他不是表现感觉而是渗透感觉。渗透是一个缓慢但坚实的过程,是一种将感觉落实在具体的造型语言上而非游离画外的状态,刘业通艺途尚长,在感觉世界的探寻将会使他进入不断自由的境地。(邵大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