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
莲者,荷也。爱莲者赏莲、品莲、种莲,有的人还画莲。十多年前,我就曾在故乡的院中挖一方莲池,池阔仅两三米,也足以怡然自得,欣然忘怀。一个夏天,我仿佛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到朱自清的《菏塘月色》,走过了九百多年。当时,我在池内种下几颗莲子,净水漫过寸许,八九天后,点点绿芽就破土而出,淡淡的,湿湿的,展开后,如铜钱,书上叫钱叶——小小的,弱弱的。几天后又长出浮叶——圆圆的,嫩嫩的。我每天都往池中加点清水,水越来越多,又过些天,长出了立叶——尖尖的,挺挺的。荷叶渐长渐亲,渐长渐美,随之满池新绿,真是清幽淡雅。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我都在池前长久驻足,看着叶子成长,一天一变。这种生命的变化,往往能给人带来某种难以言传的惊喜。一天,突然发现水中长出了一枝花蕾,先是羞涩地打着朵儿,后就袅娜地开着了。我终于等来了第一朵莲花的绽放,微风吹拂,满院清香。莲,乃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周敦颐的名句。莲,叶大如伞,花美如仙,亭亭玉立,随风起舞,风姿不凡。与朱自清散文中的荷花相去无几。莲叶厚厚的,田田的,极少卷曲,从无污垢,风吹雨打,越发清新。莲之玉颜粉面,纤尘不染, 古今不变,惹人留恋。初绽、半开、盛放、凋落甚至莲蓬,都展现着不群的风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走到哪儿,每当想到那小小的莲池,我的心就又回到了那曾经自由清洁的天地。寄寓京城将近十年了,教学之余,忙里偷闲,画稿近千,既成未百。哪幅画始于哪个时间,源自哪个场景,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不管是中华文化园的听雨亭,还是清华大学的荷塘园;无论北海,或者颐和,我眼中的荷花都带着故乡院落小池中荷的影子。雾霭笼罩的湿润,细雨过后的清朗,晚霞里的绚丽,月光下的娴静,很多美丽的瞬间都曾深深打动我。画由心生,境由情出。我的观察是细致的,我的记忆已有些模糊,可我的感受永远真实。面对喧嚣的尘世生活,心时常感觉孤独。邂逅一种花,认识她、喜欢她、爱上她,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缘分”吧。有时候,是有了感受才去画;有时候却是画完之后才有了新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我还是一边感受一边画,或者一边画着一边感受着。这本册子收录的就是这样的一些作品。艺术总是离不开斑斓的色彩。工笔花鸟画就是中国画中最具神韵的绿宝石。那滴着翠、滚着露、泛着屡屡清香的凝碧的绿。我怀揣着情思、趣味,蘸我莲池的清水,画我的荷花……2010年2月16日于北京张 展 别署耕漏园主人,男, 1956年6月16日生,满族,河北省承德人。197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绘画专攻工笔人物、花鸟,师从杜之逵、房世均、潘洁兹、王天胜等诸先生。40多件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级美展,20多件作品获奖,一些作品被单位或个人收藏。32件作品及论文在《中国书画报》《美术报》《民族画报》《人民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组织辅导创作参加各级展览和比赛,有890多件作品在各级美展和大赛中获奖;160多件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个人58次荣获优秀教师奖、园丁奖等荣誉称号; 1991年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近十多年来,潜心钻研,积极探索, 致力于工笔花鸟创作。出版有《张展荷花画集》,《点击高中美术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