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是一个复合型角色。当孩子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不足,并帮助改正。于是,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辛苦的工作。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说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以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下面我就如何当好复合型班主任谈几点体会。一、细化班级管理 科学抓好常规(一)制定班级常规的注意事项1.规则的内容要明确且简单易行。规则是一种约束小学生行为的准则,所以遵守规则的过程也就是小学生行为规范化的过程。当我们在确定一个规则时,必须考虑这个规则是不是必要的,不必要的规则就意味着对小学生行为的不合理约束。所选定的规则必须是在小学生现有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行为约束力也不强,所以所选规则不能过多超越小学生的现有水平。2.规则的内容不应一人包办。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规则可以让他们共同参与制定,以便使更多的人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操作要领。规则制定后要提供给小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懂得规则执行的意义。3.在订立班规时应注意项目不要太多。因为太多的规则会让小学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无所适从,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在执行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守信,多鼓励、少处罚,培养小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团体规定的习惯。(二)抓好班级常规的具体要素1.对班级小学生能有全面的了解我觉得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将班级常规带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对本班小学生能有全面的了解。因为小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小学生都能熟悉,了解小学生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小学生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2.常规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小学生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校的生活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教师都要根据小学生在小学的一日生活内容,有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常规管理工作。3.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抓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让小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将常规教育晓之以理,要讲究培养的形式,要不怕反复的练习,并不断地改变形式,以此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总之,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它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用心又用脑,随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且在工作中要求“全”“活”“异”“新”,将班级的常规工作始终贯穿在小学生的一日活动中,善于观察和积累经验,教师与教师密切地配合,这样才能让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二、分析学生个性 有针对地教育在小学新生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因为自身的气质、家庭教育等因素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出种种不适应。而这些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小学学习和生活,影响了孩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影响了孩子自信心的养成。因此如何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孩子顺利地渡过幼小衔接阶段,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将结合几个案例谈谈小学新生适应困难的几种常见类型及个别教育与辅导。 1.封闭型 一些孩子在小学入学时期由于过去教育留下的一些心理阴影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使孩子往往用封闭自我、拒绝和排斥小学学习生活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防止受到伤害。 主要表现为:不想上学,课堂上不发言,不参与活动,课后拒绝与同学交往,拒绝完成作业。这一类孩子的气质类型多属于抑郁质。 对这一类型的孩子的个别辅导主要就是通过老师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细节给孩子营造一个非常安全温暖的心理环境,并引导孩子的家长和同伴共同参与这个心理环境的营造,宽容的接纳她,热情的鼓励她,让大家的爱和关怀能慢慢增加孩子对老师、学校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让她自己慢慢卸掉自己心理的盔甲。逐步参与活动,从中获取自信,从而积极地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 2.依赖型 有一些孩子在小学以前的生活多是在老师和家长精心呵护下完成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的培养,没有养成良好的独立习惯。当孩子进入小学,一部分孩子的心理仍然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由于小学和幼儿园在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要求等各方面的差异,有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都是必须依靠孩子自己独立去面对的。此时,这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往往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学习生活就一团糟。 主要表现为:上课时经常随便说话、下座位,把学具当玩具,学习用品经常丢三落四,听不懂老师要求,记不清作业,没有主动完成作业的意识,课间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等等。 这样的孩子首先需要“心理断奶”,慢慢习惯不依靠别人,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然后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慢慢掌握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最终慢慢融入集体,融入小学生活。 小学新生在面对环境的变化中都特别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老师很好的共情能最快地赢得孩子们的信任,为进一步的新生适应指导打下很好的心理基础。而在方法上,找出孩子适应滞后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帮助孩子正常适应的关键。 3.对抗型 由于一些儿童早期形成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教育的因素,使得一些孩子在新环境适应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中心、容易冲动,对新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事物进行各种方式的强烈对抗,以此保护自我的安全。 对抗行为的主要表现为:个人努力遭受挫折后不能接受,乱发脾气发泄不满。拒绝遵守集体课堂纪律或游戏规则,以故意捣乱的形式引起大家的关注。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对他人的批评实行报复等。这样的孩子往往桀骜不驯,人际关系差、班级影响力大、同伴评价低,这些又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对抗行为。其实这样的孩子除了自身的气质特点以外,还往往是在早期性格养成中缺少爱的关怀,缺少被认同的感觉,在长期的情感饥渴中他不得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获得大家的关注,因而形成了他的一些对抗行为。对待这样的孩子,老师首先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能受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其次,老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孩子的生活背景,并能从孩子的生活背景中去解读孩子的对抗行为,并给予理解。然后,再从情感出发,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孩子的信任。最后,再从方法上具体指导孩子如何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转换原有的思维方式,过上轻松愉快的小学生活。希望大家相信,爱比责任更重要、微笑比发怒更有效、沉默比大声呵斥更有有力、威严与尊严一样重要 。三、重视家校沟通 工作落到实处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经常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主动和家长交流,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家长的交谈中,获得学生的全面信息和宝贵意见。我还把家长的电话号码都存在了手机里,以便与家长联系起来更方便,也能很快知道这是谁打来的电话,当你叫出某某学生家长的时候他们也开心,做起工作来也方便不少。我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孩子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只要班上搞什么活动,家长总是全力支持。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尽管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在人格上二者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所以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尽量做到态度谦和、坦诚相待、推心置腹,给人可亲可近的感觉,让学生家长感到我们时刻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喜。对于班里爱拖拉作业的孩子,有时我也会暗示家长,给家长一定的压力,学生作业不完成不只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家长的问题,下次还出现不写作业就要唯家长试问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好像什么事情都是老师的事情,要让家长改变这些错误的观念。这样跟家长沟通以后,基本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就会好很多。第二,“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任何教师,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的十全十美。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的家长比教师更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我能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我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维护了教师的威信。周目标上、评价手册上家长的评语、建议或意见,都成为了我今后教育的内容甚至是重点。总之,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点点滴滴汇聚成我心头的一句话:既然我们做了班主任,就要认真做好“教书育人”。
(北大实验附属学校 小学部: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