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火车票实行实名制,加上12306网站的上线,让车站随处可见的黄牛似乎瞬间销声匿迹了。其实,他们是从线下转到了线上,操作手段也从往常的纯体力囤票变成了“技术流”。(
1
月
21
日
人民网)
最近,顶着社会重压的铁路“12306”显得有些风雨飘摇,反观“技术黄牛们”却是横行跋扈,来势汹汹。在春运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铁路部门深陷话题漩涡,被逼到了舆论“墙角”。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精密的设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露出破绽,理想中的完美无法在现实中复制,很多时刻,社会正、负能量的博弈也考验着方针制订者的管理思路以及面对突发舆情时能否拿出及时有效的反制手段。春运涉及十几亿人口流动,而各地的交管系统缺乏统一归口部署,各自为阵或一味纵容市场来导向人流,这些错误的举动进一步加剧了春运拥堵的情况。而骂声比较集中的铁路只是帮着背了一个“黑锅”而已。
正值春运,客流暴增,无论以何种方式出行都不得不接受天气和人流的考验,而潜在的市场分类告诉我们,总体运能缺口越大,问题就会集中在出行最为密集的交通方式之上;那么每年春运“骂铁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铁路出行的性价比本是优势,可在无法满足春运迁徙客流的情况下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网友吐槽,让一些无票群众变得更加义愤填膺,为了针对性发泄,铁路部门从售票开始被悉数“问罪”。本为限制黄牛“圈地屯票”而推出的实名制网、电购票推广并非顺风顺水,其开始并不被务工群众接受,而从实地“转战”网络后,又被好事者“涂鸦”成了优待“黄牛”的“口径”,一些人开始通过“技术越狱”手段强行霸占网络资源,违规刷取车票,类似这样的违法行为变得愈来愈猖獗,而身在明处,以“一敌百”的12306网站显然无从招架,这场毫无公平可言的技术“内耗”令12306顿时陷入尴尬,技术阵地频频失守,舆论前沿又屡遭炮轰。而背地里道德缺失的“策动者”们却仍逍遥自在,这种奇葩的舆论模式为何能够持续至今?这与一些小众媒体利用片面点线炒作新闻或脱不了干系,民意被“绑架”,而本该谴责严惩的“黄牛党”却在这些舆论炮火的洗礼中顺利退场,甚至成为一些人膜拜的偶像。
实话实说,在一些重要档口,现实往往还是会超越理性,一些人“费尽心思”也仅是为了一张回程的车票,而真正借机牟利的“黄牛党”们却坐收渔利。
针对此事,铁总每年都加大投入,春运期间临客列车一年比一年加的多,购票途径和条件一年比一年宽泛,可是美好蓝图中“阳光普照”的局面并没有顺理出现,“黄牛”把政策的美好愿景毁在了售票这个源头,铁总走“技术”,“黄牛”就跟着走“技术”,说白了,光靠铁总一家要想逆转目前的颓势,与民间“智慧”较劲、抗衡,显然过于勉强。
在中国从来就不乏民间“高手”,连IT业界的大佬都悉数在我国栽过跟头,微软作为全球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它的视窗系统在各界应用广泛,但是在版权维护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的中国,盗版软件带给它的损失可以以亿计算。不是微软在反盗版方面做的不够出色,只是中国“民间”智慧在破解和模仿方面实在太强,同理,网站基建维护方面“12306”并没有太多前车之鉴可供参考,摸着石头过河不免有时“脚下打滑”。
面对一些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的争相“拆台”,被攻破“防线”或许只是迟早的事。究竟有没有方法封堵“技术黄牛”?从技术层面讲,这或许会是个长期“斗争”的过程,而从执法角度讲,具有执法权的监督机构要是能积极履行职能,对诸如设计抢票软件影响旅客正常购票等行为予以打击和严惩,相信就不会有那么多无量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尽兴发挥了。
“人才”不可能都集中在政府部门供职,而相关法律缺失若能及时得到补强,倒也能有效减少社会矛盾,铁路作为企业承担了过多的公益“派单”,铁路票价若能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那么,年年闹腾的“春运”买票问题就不会那么尖锐突出,但是着眼目前,铁路既无法跳出“公益”设置又无法实现“按需定能”,面对这些难言窘境,铁路部门倒是没有过多推脱,一直默默隐忍,这点倒是表现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