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以“出生缺陷研究的转化应用和个体化治疗”为主题的东方科技论坛在沪举行,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最近20年来,我国的出生缺陷率呈上升趋势。对此,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贺林忧心忡忡,他指出,出生缺陷问题事关人口的健康水平,政府部门应加强投入,并改进医疗技术的许可制度,从而使我国孕前、产前遗传病检测种类大幅增加,为新生儿提供更可靠的健康筛查机制。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6年至2012年,以医院为基础监测到的全国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从万分之87.7上升到了万分之145.64,增幅接近70%。近几年,我国每年的新增先天残疾和智障儿童总数高达100多万,而且由于监测能力有限,新生畸形儿的实际数量还要远高于这一数据。
贺林院士认为,造成出生缺陷率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底”不够和政策问题。所谓“家底”不够,是指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政府的经费投入还不够。据介绍,即使是医疗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上海,各家医院所拥有的检查设施也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一半。此外,产前检查所需的医疗费未计入医保费用,使得不少人放弃了必要的检查项目,给先天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带来了不利影响。
据贺院士介绍,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医院能提供孕前、产前近2000种遗传疾病的常规性检测。在中国香港,虽然只有55种单基因遗传病可检测,但也基本囊括了所有可能发生的遗传病。而在中国内地,医院只提供B超检测和地中海贫血等十多种遗传病的检测。在贺林看来,造成差距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的许可制度规定,一种医疗技术只有在“三证齐全”(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才能投入使用。而在美国,新的医疗技术基本成熟后,只要得到实验室的认可,就可在医院临床应用。
论坛上,还有专家指出,近年来,环境污染或许是导致出生缺陷率升高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空气质量、水质、食品安全、噪声等都是影响胎儿发育的外部因素。
据了解,2008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上海市出生缺陷研究中心,研发、改进筛查诊断技术,培养医护人员。目前,该中心仍在摸索中发展。贺林院士呼吁我国政府部门进一步重视出生缺陷研究,加大投入,尽快扭转出生缺陷率上升的趋势,为提高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打下基础。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