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中秋假期,14岁的韦格和12岁的韦凤,就在这几个垃圾桶边度过了。
姐妹俩来自贵州,跟打工的父母一起到东阳念书。
姐姐上4年级,妹妹上3年级,学校就在东阳歌山镇上的蒋村。这学期开学,姐妹俩上学的费用:550元的伙食费和150元的保险费,都是她们自己“挣”来的——就靠着这三个垃圾桶。
记者找到她们的时候,韦凤正趴在垃圾堆里,韦格则等在旁边。成群的苍蝇在头上打转,姐姐捡出一个塑料瓶子,妹妹伸手接了过去,到一旁整理好。她们头发微黄,小脸被晒得彤红,小手还有点脏。
能够自己挣学费,姐妹俩感到十分骄傲。虽然,整个暑假,都要与垃圾和苍蝇为伍。
暑假里,只要天气好,姐妹俩都会在6点准时起床。韦格说,除了中午必须回家吃饭之外,两人一直会在垃圾桶旁边呆到天黑。
黄昏前,她们将捡来的各种废品搬上父亲的三轮车。易拉罐、塑料瓶、废纸板、课外书,以及沾满灰尘的玩具······运气好时,甚至能捡到完好无损的乐器和电器,其中包括两把口琴和一台收音机。
她们的父亲——45岁的韦修国说,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
去年,为了孩子有个稳定的读书环境,他结束了四处打零工的漂泊生活,在东阳承包了5亩水田,“种田的承包费,还是好心的邻居蒋先生帮忙垫上的。”
家里的窘况以及邻居的帮忙,懂事的姐妹都看在眼里。她们时常会从垃圾堆里挑出一些剩菜和剩饭,打包送给邻居蒋先生家喂猪。
妹妹韦凤一直跟着父母身边,姐姐韦格是去年才接到东阳来的。
韦修国说,姐姐去年刚来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各科都只能考三四十分。”
如今,韦格能考到七八十分。对于这个成绩,父亲感到格外欣慰,“一年多下来,进步还真的很大!”
生活虽然艰辛,但姐妹俩都很懂事。开学后的每个周末,她们都会去捡废品。
马路对面,是一家工厂,保安胡根方与两个孩子很熟了,“她们很聪明的,捡到了啤酒瓶,还会拿到附近小店,问老板要不要,这样能多换一点钱。”
胡师傅说,经常有好心人把空瓶子和纸板留给她们,还有的,会将自己小孩穿过的衣服送给她们。
有一回,有个拾荒的中年男人想抢姐妹俩摞好的瓶子。胡师傅看不过去,冲上去做了回“护花使者”。
“真不是个东西,连小孩子的东西也要抢!”胡师傅有点激动,他说,那名男子当时就吓得赶紧扔掉了瓶子,“后来,他再也没有来过这里。”
对于这些事,父亲却说,孩子受了欺负从来不哭,也从不跟家里人说,只是会偷偷告诉邻居。
“一天能捡到十几元钱的废品,多的时候,也有二十多元。”父亲说,或许姐妹俩知道家里穷,于是就特别听话,“知道赚钱不容易,吃过苦,长大后,(她们)才会懂得要努力的。”
事实上,孩子在做这些的时候,并不觉得委曲,起码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
空闲时,她们就在垃圾桶旁边看看书,心情好的时候还会跳跳舞,偶尔还会到旁边的草丛里捉迷藏。
傍晚,我们打算离开时,姐姐韦格突然兴奋地尖叫起来:一条裙子,像变戏法一样,被她从垃圾堆里拽了出来。这是一条粉红色、簇新的肚皮舞裙,上面还缝着一串亮闪闪的金属片。
两人最后笑到眼泪都流了出来,蹲在地上打滚。随后,姐妹俩轮流将裙子套在了对方头上(裙子实在太长),不停地打转、雀跃。
无疑,这是姐妹俩今天收获的最令人惊喜的“礼物”,比起那些外形丑陋、被踩扁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简直要好一百倍。
疲惫、心酸,在这一刻,都化作了云烟。
感到心酸的,还有孩子们的父亲。他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生活。
她们也想要玩具,也想要和父母一起,去逛公园,去游乐场,去买新衣服。
可是,她们的童年,因为家境的窘迫,注定与这些无缘。
作为父亲,韦修国还无时不刻不在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那条公路,车来车往,生怕她们不小心跑到马路上,出了事故。说这些的时候,父亲眉头纠结在一起,十分痛苦。
“每次看到路上的大货车,我都会心惊胆颤。真希望过往的司机,遇到姐妹俩横穿马路时,能将车速放缓,或者停一下。”马路对面的保安胡师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