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毕业季里,清华、北大、人大等北京高校刮起一阵校园专题手机壳的流行风。
在中国大学生活跃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上,炫酷个性WILL'S手机壳的宣传帖、海报、照片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载。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把这种印有母校标识的手机壳当成毕业留念,其中磨砂红色版中国人民大学手机壳不到半个月就脱销。
聘请平面设计师,建立品牌网站,邀请大学红人拍摄宣传照,利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手机终端营销,高校内购买提供送货服务……这一条完整的“手机周边产品细分链条”,以传统眼光看来令人难以想象。
这一校园专题系列手机壳的策划、销售就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应届毕业生唐俊威和他的团队发起的。
“如果我们的活力校园纪念品略有成功的话,这一定离不开利用新媒体进行的密集营销。”唐俊威说。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成为时下为流行的传媒形态,追求前卫和时尚的青年人成为新媒体最主要的拥趸。
在微博、微信等日益深入地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微”时代,一些具备商业头脑的大学生敏锐地察觉到新媒体的商业价值,将新媒体作为营销手段甚至是产品本身,写入自己的生意经。
他们中的一些先行者已经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像唐俊威这种创业模式也早有先行者。
200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2007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张旭豪和他的同学们创立了日后风靡大学校园的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
致力于推进餐饮行业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张旭豪,自创业之日起就把新媒体作为立身之本。2012年4月,“饿了么”ios版应用上线,11月,安卓版应用上线,手机终端业务加速延伸。
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订餐习惯:通过手机的一个应用软件解决了订餐和付费问题。
即将升入大三的北京女孩黄亦楠,则通过新媒体与大数据相结合,为大学生高品质实习兼职提供了新的渠道。
她利用自己和同学的人脉资源,成功地为新奥特公司找到300余名清华、北大、人大的在校大学生。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人均数千元的月收入,也为企业省下了人力成本。
“资源整合的平台可以创造财富,而中介平台的创造,离不开互联网、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的联通作用。”今年初,黄亦楠的团队带着“北京ASPI爱搜派大学生兼职中介”创业策划,战胜了其他113支大学生创业团队,获得了企业15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赞助。
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使其成为优质的营销手段,而另外一部分精于信息技术的大学生们,则直接将新媒体的开发作为产品,在创业中闯出一片天地。
“津创盛世”创业团队负责人师卓杰就直接把他的创业梦想搬到了微信上。在新媒体平台上体味创新创业的乐趣。
这群南开大学学生凭借熟悉微信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从申请商户微信账号及日常维护中赚取第一桶金。
他们还将数据库与微信账号对接,实现统计客户信息、增加客户黏度、开拓潜在市场等的功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华教授把这种创业模式归类为“发展型创业”。
“如果把生存型创业比作切蛋糕,发展型创业则是做蛋糕。”他告诉新华社记者,后者更值得鼓励。“难度大,但是收益也大”。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刷新纪录,占全国新增劳动力约一半,预计今后比例还将上升;而岗位数同比降幅约15%。
李家华说,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性、创造性,为敢想敢干的青年人提供了创业平台,实现了“自主就业”,更有可能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通途。“年轻人不应该害怕失败,具有闯劲和团队优势的大学生们应该把创业当成事业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