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日本二战后建造的最大战舰“出云号”在横滨市举行了下水仪式。这艘“准航母”性质的战舰能够同时起降5架,最多搭载14架直升机,满载排水量高达2.7万吨,超过了英国和西班牙等国的现役航母。
“出云号”引人注意的一点是该舰由日本独立设计、建造。“出云号”仅仅是日本军工产业自主化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借助了国内政治右倾化逐渐实现了自主化,军工产业转型紧随其防卫政策的新变化,为自卫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军事装备保障。
日本军工自主化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盟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其中第11条规定:禁止可以使日本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自此以后,沦为战败国的日本,其军工生产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格控制与监督。但是,日本从来没有放弃军事大国这一目标,在军工产业通过“军转民”的方式悄然走向了自主化道路。
1945年,美国第6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占领日本后,收缴了日军的武器装备,对日本军工产业实行了停业关闭、限期转产等措施。那时,日本17家主要兵工厂的5万多台机床被拆除、并运送出国充作赔偿物资,余下的兵工厂被迫转产民品。
冷战开始后,日本借助美苏冷战的有利时机,不时突破限制发展军工产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国凤长期研究国防经济,对于日本军工行业的自主化道路,她认为这与美国的“松绑”有联系。
张国凤称,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约束下,不能发展任何军工产业。但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由于战争需要,让日本建造了一些武器修理厂。到六十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来的武器后便可以自主消化生产。比如F2战机便是日本从美国引进后,进行自主生产的武器装备。
不过,美国并未放松对日本军工产业的警惕心理,一定程度上限制日本对攻击性武器的研发和建造。1952年,日本政府就计划建造航母,1959年日本自卫队又提出建直升机航母,被政府否决。到了1984年,日本再次打算建造小型航母,因美国与国内反对,最终放弃。
张国凤认为,美国对日本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军工行业的发展。日本的军工技术“底子”非常深厚,除了具备常规武器的优良技术外,日本在核武器方面技术上亦非常成熟。可以说,日本军工发展主要是依靠内生动力和强大的军工基础逐渐实现的“自主化”。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郭锐对日本军工产业的发展保持着关注,他说,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允许下,日本恢复了大规模的武器生产能力。随着经济的起飞,日本军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水平很高、潜力巨大、寓军于民的军工产业体系,在亚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最近几年日本军工自主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郭锐分析称,“日本在军工产业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其技术先进程度很高、产业覆盖范围很广、实际生产能力很强、国际合作水平很高。”
郭锐说,日本军工企业以民间企业为主,但是背后都受到政府主导。日本的军工产业实体非常庞大,它们大多分散在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劝银这些大财团当中,并充当着本集团的骨干力量,与政界、商界、学界、民间都有着紧密联系,对日本防卫政策和对内政策都有巨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