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省方城县县城向西驱车20公里,沿着盘山路,蹚过几处水洼,便到了涉罪少年冯小元(化名)所在的贾村。
这是个依山傍水、林木葱郁、静谧宁和的小山村,如果不是两个多月前冯小元点燃自家房屋的一把火,这里的村民们不会对“法律”、“检察官”、“挽救”等字眼这样熟悉。
举刀燃屋的偏激少年
刑法格言云:“幼年人无异于精神错乱者。”今年5月19日中午的冯小元的行为,验证了这句话。
5月19日下午两点多,4天前从海南回乡的小元,正独自呆在家中。14岁的他体型瘦削,染着淡黄色的头发长过耳际。头发是2012年辍学去海南打工之后染的,他觉得这样让自己更像“大人”。
这样的午后,有着小元熟悉的寂寥。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与父亲分手,他从未见过母亲及其家人;75岁的奶奶仍在海南与二伯父一起生活;身体瘦弱的父亲脾气暴躁,在家里父子俩也没什么话,今天中午他去邻村办事儿去了。
小元在海南的打工并不顺利,这次回家,是因为接到了邻村同学“相约去福建打工”的电话。去福建干什么,什么时候走,怎么走?这些都还没商量好。正沉浸在自己思考中的小元,突然听到摩托车进院子的声音。小元爸爸冯长兴(化名)浑身酒气地回来了。小元心里一沉:从小到大,无数次挨父亲痛打,都是在父亲喝酒之后。
而冯长兴看到染着黄头发故作成人相的小元,联想到父子间的数次争执,酒气与怒气同时上涌。“你还在家干什么,滚出去!现在就走!”小元见父亲喝多了,也没问为啥,拿起上衣准备去找同学。
山路崎岖,小元向父亲要摩托车钥匙。“你这么小,骑什么摩托!”冯长兴觉得不安全,为了阻止小元,他朝小元的胸部打了一拳。这一拳点燃了小元对父亲的积怨,和父亲争吵起来。冯长兴见儿子敢顶嘴,火气更大,随手拿起一把铁锹朝小元的脊背拍去,小元疼得弯腰站不起来。
这一刻,看着绝情的父亲,想起昔日遭受的暴力,小元对父亲的怨恨开始燃烧,一下子失去理智。就在冯长兴又要举锹打他时,小元冲进房间拿出一把小刀朝父亲刺去。儿子敢拼命,父亲有些措手不及,夺路而逃,躲进邻居家。
“你就知道打我!我也要让你没有地方住!”小元找不到父亲,生气之余,看到茶几上父亲常用的蓝色打火机,就用它点燃了父亲床上的一条被子。看着自家房屋很快往外冒烟,小元想着“烧光算了,让你没地方住”。
接下来父子偶遇,冯长兴一见到小元就跑。小元脚底一滑,摔到路边的土沟中。滚到沟底,一眼见到冯长兴放在那里的摩托车,小元骑上就走。
到了镇上转了一圈,小元想想自己多年来被父亲无数次痛打的经历,还是觉得气愤,便又想回家和父亲决斗。往回赶时,他被接警的派出所民警抓获。
棍棒教育让仇恨淤积
5月20日,冯小元因涉嫌放火罪被刑事拘留,并送往南阳市第一看守所。
“小元本质不坏,只是有点倔脾气。在去看守所的路上,他哭了,觉得烧房子不对,很后悔。”小元所在镇派出所副所长李大地告诉记者。
在李大地看来,小元对父亲积怨已久。他在5月19日傍晚第一次接受讯问的时候就告诉民警:“爸爸对我不好,喝完酒经常打我。今天下午喝酒后又打我了,我一生气就把家里房子点着了。”
冯长兴却不认为自己对儿子“不好”。“我也不愿意打他,打完了自己也后悔,会在夜里偷偷掉泪。”说起打小元,43岁的冯长兴情绪不稳,吸了一支烟,才鼓足勇气说下去。
每次打小元,冯长兴都觉得有理由,与喝酒关系不大。冯长兴在小元5岁左右的时候第一次打了他,那是因为小元在外面和其他孩子打架,对方家长找上门来。“没办法,我怕村里人说我护短,便只好打自己的孩子,对方才慢慢消气。”冯长兴说,打了之后,小元表示下次不打架了。事后他也发现,自己在气头上把小元打得又红又肿,看着就心疼。他对自己说:下次不打孩子了。
可不久,小元又和别人打架了。瘦弱、不善言辞的冯长兴没有其他办法,于是,“打骂——求饶——后悔”的流程再次上演。后来,小元不认真学习、乱花钱等,冯长兴也是用“打”来教训的。
小元挨打的时候,除了奶奶几乎没人来劝阻。“在村里,打孩子不是丢人的事儿。”冯长兴有着“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他觉得孩子如同小树,如果不打,就不能修剪“枝杈”,没法成材。他自己也是在父亲的“修剪”中长大的。
村里平时人少,也是没人劝的原因之一。据村支书李松寅介绍,山村本来人口稀少,而村里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小孩和老人居多,所以在小元点火烧房子之前,村里没人管冯家父子间的争执。
小元和父亲越发生疏,“搞不清楚他在想什么”是冯长兴的明显感受。而小元即便在父亲生病时也不会言语安慰。两人矛盾激化是在小元到镇里上初中之后。当时,冯长兴因患腰间盘突出已在家务农多年,考虑到孩子大了“打他会伤面子”,冯长兴便不再因琐事打小元,而且会尽量在经济上满足在外住宿的小元的要求。
可是,青春期的小元的花销还是让收入微薄的冯长兴吃不消。最多的时候,小元一周就花掉了200元。一次,小元又向冯长兴要钱,冯长兴拒绝了。不久,小元就提出要辍学。
小元从小成绩突出,经常得奖状回家,冯长兴打心底里不赞同他辍学,他表示反对的方式还是“打”。“父亲因为我不上学打过我几次,还几次喝酒后去学校去找我,弄得我很没面子。”小元告诉民警,2012年11月,他坚决不肯再上学。这成了冯长兴的心病,每次酒后都怒火中烧地打小元。今年3月,小元一怒之下离开父亲,去海南找奶奶和伯父。
检察官疏导唤回父子之情
5月20日,提请批捕小元的文书送到方城县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看着卷宗,16岁男孩的母亲、未检科副科长王新冉无法平静。她想知道:刚满14岁的少年为何点燃自己的家,为什么对父亲有如此大的仇恨。5月21日上午,王新冉和科长张琨决定,先去案发地走访被害人,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一场火,已经把冯长兴的家烧成了废墟。检察官们在邻居家找到了冯长兴。冯长兴的憔悴、懊悔,让检察官读出了他内心的痛楚,尽管是他亲自报警将儿子送进派出所,但儿子的今天也是由他的家庭暴力造成的。
邻居们反映,小元本质很好,对大人孩子都很有礼貌,只是从小缺乏母爱,与父亲关系不亲。冯长兴也不是性情暴虐的人,只是小元母亲在孩子75天时便离家出走,给了他沉重打击,而他身体不好无法外出打工,经济困难让他无力重新组建家庭,这导致他压力过大,常常在教育小元时情绪失控。
5月22日,未检科向检察长李相峰汇报了小元一案的案情以及社会调查的结果。李相峰认为,冯家父子的关系并没有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可以分别对父子俩做感化工作。
当天,李相峰与张琨、王新冉一起赶到南阳市第一看守所,与小元当面交流。在小元大伯的陪同下,小元接受了张琨、王新冉的讯问。刚开始小元怨愤情绪很重,“我恨他!出去之后我还找他报仇!”后来,随着检察官们细致耐心地劝说,尤其是王新冉从母亲的角度谈到冯长兴作为父亲“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后,小元低下头,开始擦拭泪水。
在与检察官们的对话中,小元想到父亲多年含辛茹苦地养育自己,终于表示愿意和父亲见面,“只要他能改就行!”
与此同时,在看守所的接待室里,李相峰做着冯长兴的工作,“小元对你有这么大的怨气,完全是你平日不注重教育方式,经常打骂引起的。长期对孩子实行家暴、虐待未成年人是违法行为。这次失了房子,却能捡回儿子,也值了。”
深入浅出、苦口婆心的劝说,使父子俩都有了悔意。冯长兴表示不再喝酒,要对小元多一份耐心和关爱。小元也表示,愿意改善和父亲的关系。
回到院里,李相峰专门就小元一案紧急召开检委会。最终,该院检委会认为小元虽然有放火犯罪的意图,但其正处于限制刑事责任年龄,加之其行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社会危害不大,本着贯彻修改后刑诉法相关规定的精神,决定对小元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
“一对一”帮教挽救家庭
5月24日下午,李相峰带着冯长兴和小元的姑姑到看守所接小元。父子相逢的场面多少有点尴尬,但他们慢慢走向了对方。虽没有过多话语,他们眼中滚动的泪却表达着深深的悔意。
看到小元的裤子磨破了,李相峰让张琨、王新冉带小元去买了两套衣服,又把小元带到理发店剪去黄头发。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呈现在众人面前。
6月初,该院对冯小元作出不予起诉决定,同时安排由王新冉对小元实行“一对一”帮教,并联系镇里有关部门为小元继续提供帮助。为让小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该院还组织启动了以小元的大伯父、伯母、父亲、姑姑等亲人为成员的“共同关爱花蕾工程”。考虑到小元未来的就业问题,该院征得小元和他父亲同意后,帮小元联系了一所职业学校,该校为小元减免了学费。
方城县检察院还与小元所在镇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为小元家筹措建房费用和学费、生活费,并开展为小元献爱心的募捐活动。截至记者发稿之日,冯家已收到捐款1.1万余元。
“为了我们父子俩的事儿,检察院的同志一趟趟地跑,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感激。”7月30日,在贾沟村,冯长兴告诉记者,检察院与镇里联系之后,镇党委书记王曦昌来过他家,并要求镇民政、妇联,村里面对他给予救助。镇里的民政所很快就给他送来了棉被、面粉、食用油等,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吃住困难。
“县检察院的张庚辰副检察长来查案子的时候,看我这么困难,当场就给了我500元钱,真的太感谢了!”冯长兴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他借宿在邻居家,小元借宿在他大伯父家,镇上在积极帮他解决修建房子的问题。小元也开始愿意和他说说自己的事儿,两天前小元去海南探亲,临走前还给他打了电话。
“有时候,冯长兴担心他说的话小元不听,他就打电话找我们,让我们帮忙说说。”张琨告诉记者,小元到了海南后换了手机号后,第一时间就发短信告诉了他和王新冉。小元有了思想波动也会主动告诉他们。7月中旬,小元和父亲、村干部一起为方城县检察院送去了锦旗。
听说冯家发生的事,贾沟村民办教师姚长荣对记者说:“他们父子都曾是我的学生,都是聪明、内向、敏感的人,也只有用心良苦的检察官,能解开他俩的心结。现在,十里八乡的人都说检察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