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起,带孩子旅行成了一件累人的事?
我同情站在他们旁边那些束手无策满脸悔意的家长。我知道,旅游,就是他们为自己平时疏于管教埋单的时候。
因为我背负着“在旅途中教育好孩子”这样沉重的命题,所以,在某一次滔滔不绝地说教之后,忍无可忍的孩子背着他的小书包往外走:妈妈,我们回家吧,我们不旅游了。
我说不出那些旅游带给我什么好处,如果一定要总结,那好处大概就是:它们沉默地向我展现了这个世界的诗意。
旅游,就是他们为平时疏于管教埋单的时候
如果不是带孩子旅游,我不会那么密集地发现孩子那么多的问题。
安全感不足——坐飞机怕坠机,坐船怕海啸,坐缆车怕绳子断。一路上不断地表达各种担心,我承受前后左右各种侧目。耐心地向他保证:不会出事的。偏此际,飞机不配合地遇到了气流,回头只见他已经脸色煞白双眼紧闭捂住耳朵。良久,飞机重归平稳,他睁开双眼,第一句话是:我们现在到天堂了吗?
不会与同龄人相处——总是一个人念念有辞地走在一边,同行的小朋友玩得火热的游戏,他没有兴趣;小朋友讲的话题,他没有兴趣。小朋友已经开始形成圈子了,他成了圈子外的人,过家家,他理所当然被安排扮演敌人。他入戏太深,望着他的敌人们,仰头长啸,重复《冰河世纪》里希德的台词:我好孤独……
不长记性——每个小朋友都自己背着书包,他也有,但是第三天他就把自己的小书包忘在印度尼西亚的某个海岛上,从此那个小书包永远地回不了祖国了。
不能再罗列了,好像都在自曝其丑。几米有一本书叫《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所以,接下来的篇幅里,似乎就应该是我自己的检讨书了。
不,我没有这个打算。其实我儿子还不是最恶劣的,我看到过更恶劣的:在旅游纪念品小摊上强硬要求家长购买某物未遂各种打滚撒泼、在酒店大堂不明原因地尖叫5分钟直至保安到来、在自助餐厅将西红柿和土豆泥掺杂在一起涂抹在凳子背以造成毕加索假象……并且以上这些动作的主人不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而是已经接近学龄的儿童。
我同情站在他们旁边那些束手无策满脸悔意的家长。我知道,旅游,就是他们为自己平时疏于管教埋单的时候。他们之中有的人,脸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没教育好真不能带出来丢人啊!
旅游的过程,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
曾经我像所有那些“满脸悔意的家长”一样,都想借助一场旅游,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发现他的各种问题,改掉他的各种坏习惯,改善各种亲子关系,增进各种文化知识……于是,我像一只辛勤的老母鸡一样,随时进行天人交战。整个旅游过程对我来说,不是身心的放松,完全就是亲子教育上的炼狱。
说出来你们不要笑话我,我居然还曾因为孩子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替他去跟小朋友吵架……同学们,给你们丢脸了,容我捂脸5分钟。
因为我背负着“在旅途中教育好孩子”这样沉重的命题,所以,在某一次滔滔不绝地说教之后,忍无可忍的孩子背着他的小书包往外走:妈妈,我们回家吧,我们不旅游了。
某天在某个旅游景点看到某个家长也是这样,对着一副对联逐字给孩子讲解。孩子满脸不耐烦地站在一边,我觉得他正在忍着那句随时往外蹦的话:“我们回家吧,我们不旅游了。”
我理解这名家长,我和他一样,都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这一段旅游时光。悠闲对我们来说太稀缺,以至于我们的习惯是:让悠闲变得尽可能充实。我们急着改变他们的坏习惯,灌输给他们知识,指责他们,教育他们……唯一忘了:
放下。教育应该是平时的事,旅游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和孩子一起享受。
和孩子一起享受,把自己变成跟孩子一样大的人
对于我们这些上个厕所都要抓一本书匆匆而去、排个队都要打个公务电话的人来说,真不配说享受两个字,更不清楚和孩子一起享受是怎么回事。以我有限的想象力,我的理解是,把自己变得幼稚,变矮,变小,变成跟孩子一样大的人。
回想起我带孩子旅游,最轻松的一次经历,居然是在大理,环洱海骑行,迷路的时候。
首先,对一个不足6岁的孩子来说,骑着那辆童车去环游洱海,本来就是滑稽又辛苦的事情,很多人认为这不可能成功。其次,在没有导游又欠缺组织的情况下,母子两人贸然上路,那就是辛苦之余更添几分危险。所以,在发现自己迷路的时候,我也不是不慌张的。
但我心里更多的是骄傲,随心所欲地出发,大胆地尝试,即使是迷路了,我们也有能力承担这种稍带刺激的结果。事实证明,当我们在田野里找方向、问路、想办法的时候,我们得到了所有的旅游经历中最愉快的一次经验。
小时候我也跟随父母出游过。那个年代的父母,对孩子都是放养,以“不添麻烦”为最高原则,更遑论在旅游中教给我什么文化知识或人生道理。我去过些什么地方全忘了,却总是记得火车在凌晨时到达某一个小城镇的那种感觉,记得从异乡的招待所窗口望出去的夜色,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各种片断和细节,毫无意义存留在记忆中,我说不出那些旅游带给我什么好处,如果一定要总结,那好处大概就是:它们沉默地向我展现了这个世界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