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季节到海滨度假游泳,时有被海洋生物蜇伤的事故发生。其中以海蜇(又称水母)最为多见。 我国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布,种类很多,各分泌的毒素性质不同。其中海黄蜂水母所分泌眼镜蛇毒,毒性很大。
在黄海、东海、渤海生长的真水母毒性较小。被蜇者因个体的敏感性不同,发生的反应也不一。人被蜇伤后轻者有触电样痛感,渐出现红斑样丘疹、灼痛,约20天后能自愈。 如对海蜇毒素较敏感者,受伤后,局部出现红斑、水肿、瘀斑,甚至出现皮肤坏死。而受毒性较大的海蜇蜇伤或为过敏者,可迅速出现胸闷、发冷、烦躁、不安、腹痛、腹泻、气急、吐白色粉红色痰、面色青紫等,甚至发生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
北戴河海滨医院曾经收治3030例蜇伤者,其中4例死亡(0.3%)。死亡率虽低,但还应预防。 预防最重要的是做好个人防护。应在泳区安全网内游泳。网内有防鲨鱼等安全保护,也可防海蜇等蜇伤。 万一见到海蜇,应避开,不可用手等去触其须,更不能捕捉。要养成不到未设安全拦护网的海滨游泳的习惯。不要一人单独游泳,应邀旅伴同往,便于互相或呼救。 一旦被海蜇蜇伤后尽快到岸边,用手从伤口四周向伤口中心挤,促进毒素排出,局部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如局部症状较轻,不急骤加重,可在伤口四周用蛇药涂(创面中留小孔)。回住地休息观察。 如若受刺后,伤口经初步处理后迅速肿胀、疼痛加重等,要送医院治疗.